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张曙光何以2300万“买”院士?

http://www.CRNTT.com   2013-09-23 13:39:46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9月11日发出声明,表示在张曙光参选过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曙光“花钱参评”相关的投诉。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中科院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面对这样的回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张曙光的主动招供,绝大多数公众根本无从知晓中国科学家最高学术称号的评选,竟然纠缠着令人惊骇的权力和利益角逐。

  幸运的是,张曙光两次竞选都以失败而告终,2009年仅仅少了一票。而这关键的一票为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殿堂保留了最后的底裤。有必要为那些坚持评选原则和基本学术操守的院士致敬。

  但随之引发的对当下两院院士评选规则程序的质疑却持续升温。

  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一是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候选人要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方为有效候选人;二是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也可以推荐候选人。随后,各学部常委会组织召开本学部评审会议,对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评审。全体与会院士进行无记名投票,按得票数多少为序,产生本学部正式候选人。最后,由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三分之二以上选票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成票数的多少为序依次入选,成为新科院士。

  显然,前两步是存在巨大人为操作空间的,如果再有利益输送、权力干预,往往会为不法分子大开方便之门。

  张曙光不过是利用手中职权实践“官而优则士”又一典型案例。而此类事件频发,与两院行政化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在没有真正意义的学术独立、社会监督保障下,很难保障整个评选过程不受到外部力量尤其是权力左右。加上初选过程中往往是特定小圈子的死循环,近亲繁殖、师生帮衬、门阀林立的现象难以杜绝,终沦为学术腐败的温床。

  其中学术造假也顺势而生。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89岁之间。在70~79岁之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到了四成以上,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就高达74.3岁。中国工程院目前最年轻的院士邓中翰今年45岁。按照人才学的基本共识,任何一个科学家,峰值年龄在38岁左右。

  这形成一个悖论:占据行政资源和财政资源的院士往往已过从事研究创新的最佳年龄,而年轻人在论资排辈中迟迟不能出头,于是,不少国家级课题出现院士拿项目不参与只挂名的怪现状,并对有才干的年轻科技人才产生了严重挤出效应,这也就可以理解北大、清华基础学科的毕业生这些年为何保持无比惊人的出国留学率。

  在此情况下,铁道部官员张曙光不惜重金进行学术造假也就有了巨大的现实空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