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一场去杠杆化与“钱荒”的改革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3-12-25 09:16:02  


  中评社北京12月25日讯/“钱荒”是中国经济最不能理解的现象。中国缺钱吗?11月末,M2余额接近108万亿元。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41万亿元,同比多增加了6600亿元。无论是历史总量还是当年增量,钱都不能算少,甚至就在这些年,货币超发和通胀都一直是讨论热点。既然钱这么多,为什么在今年6月以及12月银行间市场的利率陡然高涨,以至于人人争说“钱荒”?

  北京商报发表评论员韩哲文章分析,一切缘起去杠杆化。

  李克强总理在货币政策上的表态非常明确: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他用“抱薪救火”来形容放松银根和多发赤字。薪不尽,火不灭,最后杠杆没完没了,越加越高。总理给出的方向是盘活存量,而不能总是靠央行定期释放流动性。不过,长期对“央妈”放水的依赖使得市场敏感脆弱,稍微有点凉风就如临大敌。

  这样的风险,在改革之前其实就是明了的,无论决策者还是利益相关者都心知肚明。问题的关键是怎么一边去杠杆化一边把控风险,一点一点地把杠杆降下来,让市场承受一些波动,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承受一些压力和损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热衷于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也就是中国意义上的影子银行,渐渐做成了规模,做成了模式,也做大了风险。由于表外业务不用计提风险准备金,杠杆效应更加显着。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和理财产品借来资金,然后投向房地产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在以前,银行间市场的钱充足,不愁借不来,而房地产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对利率不敏感,多高都敢要,这中间的利差很是丰厚,银行也乐得赚个盆满钵满。现在“央妈”不像以前一哭就给糖了,还在一点一点地推动去杠杆化,逆回购的节奏越来越慢,导致银行间市场的钱借得越来越不容易。借来的钱大多是短期,贷出去的钱大多是中长期,这种错配一旦市场系统性突变,比如货币政策思路调整,就极容易导致流动性顿失,也就是所谓的“钱荒”。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