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把神坛上的梁思成拉回人间

http://www.CRNTT.com   2014-01-25 09:32:00  


 
人艰,拆还是不拆

  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1986年进入清华大学读本科,“那年正好是梁思成先生诞辰85周年,当时有一本白皮的纪念文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正面评价梁思成,那个文集里面,大部分人还是小心翼翼地讲梁思成。但到了2011年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他已经到了神的位置。这25年我看着梁思成这个符号怎么一步步被建构起来,从一个犯了错误但还是对人民有所贡献的评价,一步步建构到成为君临一切的人物。”

  周榕认为,朱涛这本书试图还原梁思成的真实状态。“现在网络流行一句话叫做‘人艰不拆’,意思是人家已经很艰难了,就不要拆穿了。朱涛体会了‘拆’,没有体会‘人艰’,中国确曾有过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不光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知识分子艰难,即使处于强势地位、在权力巅峰的人也很艰难,因为所有人面对的都是一片空白,是一个未知世界。你怎么创造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既是现代化的,同时又有民族自尊心。我们现在过了五六十年回头去思考,好像说他们应该走某一条不一样的路,如果回到当时,谁能给出这个答案?无论对谁,当时都是艰难岁月,我觉得首先要体会这一点。”

  据此,周榕认为,在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看,与站在今天回看历史,“其实是很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下导致的很多评价可能会有失公允。”

  很明显,朱涛的重点不在以大量新史料“拆”出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在他眼里,关键的是,“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体制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的中国。”所以,在中国城市化急需的一系列批判性工作中,“我认为中国建筑史写作与中国社会史写作之间,应该建立起紧密联系。历史写作并不能为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答案,也不会帮我们预测未来,但是对我们的思考至关重要,深入的中国现代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挖掘集体健忘症的根源。”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拆”是必须的。就像他在书中披露的,林徽因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借鉴了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但是他坚持认为,“这不是贬低梁思成、林徽因的贡献,而是只有分析哪些东西是借鉴别人,你才能搞清楚他们的独特贡献在哪里,要不然他们永远成为模糊的神话。”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