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中国经济:增长与改革如何权衡 | |
http://www.CRNTT.com 2014-04-14 08:26:08 |
一般认为经济下行最大的压力可能是就业,政府热衷于扩张性的需求刺激政策,希望能够降低失业,为此忍受通货膨胀。过去的经济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现在的经济理论认为,这种关系短期可能存在,长期来看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宏观经济各学派也达成了共识。一个推论是,降低失业率需要的是调整供给管理的微观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功能,而不是刺激性的需求政策。中国的经济现实是,GDP增长在一定范围内与就业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至少目前是这样的。2008年年底“大剂量”的经济刺激政策实施以后,2009—2011年经济增长分别为9.2%、10.4%和9.3%,大学生仍然难找工作;而大量企业用工出现短缺。一方面在喊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延迟退休年龄,另一方面很多人难找工作,要通过刺激政策解决就业问题,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这是一个结构问题,不是增长率能够解决的。 文章分析,刺激性的需求政策“轻车熟路”地操作起来就是投资,而且主要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完成的,这样会进一步加剧资源配置扭曲。一是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投资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对解决就业作用不大;二是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什么赚钱干什么,民营企业哪里竞争得过?国企排挤民间投资,不利于所有制结构调整;三是国有企业低效率,创新动力不足,不利于改善市场长期供给,更不能支持经济长期增长;四是国有企业大型投资容易造成设租寻租,加剧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提高整体消费能力。 从投资方向看,目前处于几难之中:一是制造业投资,利润在4%—5%,谁都不愿意投,投进去就是产能过剩;二是房地产投资,风险很大,现在已经在双向调控了;三是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靠政府,地方债务危机已经有很大的积累。这三大投资占到投资总量的90%。无论是政府、国企还是民企,下一步的投资都需要精准的选择和论证。 文章指出,改革的目的是释放市场的活力和企业的活力,扩大市场的边界,这个活力不需要刺激政策,也不需要牺牲增长。恰恰相反,改革是为了创造经济增长的条件,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改革的空间无限广阔。但面临的是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民生诉求强烈等多重约束和多重挑战。这就需要改变惯性思维,摆正经济增长与深化改革的关系,小幅下行,大步改革;调控有定力,改革有担当。平衡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少“输液”,多历练,激活企业内在活力和市场自身的代谢能力,摆脱“激素经济”。筋骨强壮瘦一点不要紧,激素催肥终究虚弱。 文章最后说,从道理上讲,改革是个“很简单的”事,凡是市场能干的都交给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难的是政府放弃权力和利益,“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从利益格局调整的意义上讲,改革异常艰难。更难的是,我们的改革是政府推动的“自我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需要政治智慧。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