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他为什么厌倦了富裕生活? | |
http://www.CRNTT.com 2014-04-15 11:41:09 |
在西方国家,17世纪兴起的清教运动让清教主义深深扎根于世俗社会。清教徒把劳动视为上帝给予自己的“天职”,认为为上帝辛劳致富是自己的荣耀,而“天职”的履行是否能得到上帝的青睐主要依靠道德标准来衡量,即取决于你为 “社会共同体”提供财富的多少而不是为自己赚取的财富多少。在财富消费方面,清教徒的核心特质是坚持禁欲主义的行为原则。用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话说,就是“人类不过是受托管因上帝恩典而降福于他的财富而已。他必须像寓言中的仆人那样,对委托给他的每一分钱都有所交代,那种为了自己的享乐而非出于服务上帝荣耀的任何花销,至少都是危险而有害的”。 因此,关于挣钱的动力,表面上看,中国人跟美国人一样,美国人在做生意,他们在搞市场,中国人也在搞市场。但仔细深究的话,这后面的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中国人搞市场经济的主要动力是“贪欲”,而美国人是“禁欲”。中国人做生意、做企业,背后的动力是挣更多的钱,更多是为了荣耀自己,取得更大的名位,是为了比别人强,是为了光宗耀祖。所以,挣了钱之后就要买名车、买豪宅、讲排场,就要让别人知道。如果这些物质欲望都满足了,就想着移民或者从政。而美国的企业家大部分是清教徒,他们认为职业是上帝的安排,是为荣耀上帝而做,做好职业是第一位的。至于赚取的财富,那是上帝的额外恩典,是第二位的。既然工作是为了荣耀上帝而做,那么很简单,你就得把工作尽心尽力地做好,“完成主所指派于他的工作,直至白昼隐退”。所以,第一,你不能吃喝嫖赌;第二,你不能坑蒙拐骗;第三,你不能胡作非为;第四,你不能浪费时间;第五,你还要讲求效率。这两个动力是千差万别的,产生的结果也就会千差万别。 在个体层面如此,放眼至宏观层面,也大体如此。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依靠“招商引资”,讲究“县际竞争”,官员政绩不是取决于辖区老百姓的幸福感受,而是更多取决于外在的可比较的政府“财富”,比如GDP、地方财政收入,以及众多“形象工程”。为了这些 “财富”,我们可以容忍环境污染,可以不计风险负债,可以强拆圈地。我们经常讲“要守住底线”,既然底线可以一再突破,那可守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在于当前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很不够。对中国而言,市场经济是舶来品,目前我们只学到了它的“皮”,即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交易,就是通过交易去挣钱,但其实市场经济还有“核”,那就是交易一定要是公平交易,挣钱一定要有正确的挣钱动力,这就是市场伦理。也就是说,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心中都要有所敬畏。否则,市场经济中鼓励人们勤奋、不偷懒的“利己主义”就可能演变为鼓励人们勤奋地去撒谎、去害人,追求高效的市场经济就可能搞成不择手段的“恶”的市场经济。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