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韩国的儒家根基

http://www.CRNTT.com   2014-05-12 14:59:17  


 
适应变化的儒学

  在韩国民间,中国历史的影响力是普遍的。三国演义中张飞、关羽、曹操等中国英雄为大多数韩国人所熟悉。像守株待兔、鹤立鸡群等很多成语故事,也为他们日常所使用。对于普通韩国人来说,了解中国历史,差不多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位于首尔市国立中央博物馆内的一座高塔上便生动地刻有西游记的故事场景,每逢周末,都有老师带领三五成群的孩子们来到这里讲解其中的故事。儒家文化也同这些故事一样,虽然在慢慢走入历史的幕后,但却并不曾,也不可能彻底被人遗忘。在韩国,儒学也在以一种新的面貌重新焕发着生机。

  高在锡教授是成均馆大学儒学院的一名教员,在他的记忆里,父亲那代人是在“父生我身,母鞠我身……”的歌谣中成长起来的。同日本一样,汉字在异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音,无论是吟诵朱熹的《四字小学》还是后来的四书五经,“读这个的时候就像唱歌一样”,在这样的歌声中,一代代韩国人完成了他们的小学道德课和中学的伦理课。

  19世纪末,西化思潮席卷韩国,西式的教育也渗透到韩国的教育当中,学生们的课桌从双人桌变成单人桌,幼儿园的孩子们从睡集体铺变成了单人床。70年代以后,汉字教育被彻底停止,学生们只有在大学的儒学院里才能“重新”学习古汉语。然而,即便如此韩国依然保留着些许传统的影子,位于乡下的学堂便是很好的一则例子。 

  刚上大学的时候,高在锡的理想是学习新闻,而考入成均馆大学也意味着将来有着比较好的就业前景。这所成立于1398年的以“仁义礼智”为校训,以“修己治人”为理念的大学在高在锡刚刚入学的时候还坚持本科生在每个学期都必须选修一门儒学教育课的传统。因为成绩优异,第一学期结束后,高在锡便成为了5名有资格去乡下学堂接受传统儒学教育的学生之一。“两个月里,我们每天跪在木质地板上,和老师一对一地学习。每天8个小时,大声朗读背诵。4年里,我背了《四书》《周易》等等,直到后来去北大学习,还坚持着每日晨读。”“虽然刚开始对儒学并不感兴趣,觉得它是很落后的东西,但第一堂课的时候还是为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优美的论语二字所折服,慢慢地,通过学习孟子,我发觉儒学不同于新闻那样快节奏,其中有着很多根本性的东西,所以便开始爱上儒学了。”

  同去学习的五人中只有两人成为了儒学研究者,原本每个学期都要必修的儒学课也成为了一学期修完的两学分的必修公选。对此,高教授看得很淡,“儒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研究儒学才体现了其中的价值。这是一种缘分,我们希望听过这些课之后的学生能够把儒学的价值观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这就够了”。如今,韩国依然保留着20余所乡下学堂,零星分布在京畿道和其他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些普遍70多岁的授业老先生依然在以最传统的方式传递者儒学教育。尽管,他们的不断离去让人备感遗憾,但“儒家思想还是要变”的信念却一直在如高在锡一样的教员心中坚定不移。

  成人礼、丧礼、婚礼和祭祀是韩国人最重要的4个仪式,祭祀和婚礼是受到西方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顽固地坚持传统的礼节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高在锡说:“我们需要接受现代化的方式,礼节是一定要变的,即使在宋代,朱熹也一样为了适应当时的变化写成了《朱子家礼》,只要仁的本心得以确立,那么礼的形式就是次要的,祭祀是与家人的团聚,不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除了变化之外还要尊重多元。尝试着用儒家思想去解释当下社会中的问题,这是高教授经常布置给学生小组的讨论话题,异见之声时常不绝于耳。这就如同不同大学之间有着不同理念,社会上有着各种质疑之声一样。首尔大学的学生有着更多个人主义的色彩,强调个性,延世大学是基督教学校,认同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而成均馆大学的学生则看中集体和与内心的交流,各有所长。早在日据时代,日本认为自己成为了东亚的中华,在韩国特别重视进行中心主义思想的教育,那时便有佛教、基督教以及儒学者的强烈抗议。若干年后,在实践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后的韩国社会,这依然是一个问题。1999年,韩国祥明大学教授金经一就写过一本畅销书,《孔子死了,国家才能生存》,他的核心论点是,儒教的有效期在韩国已经结束,现在的韩国,相对于温故,更倾向于知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