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谁来为“产妇之死”负责? | |
http://www.CRNTT.com 2014-08-14 10:58:50 |
谁都需要为“产妇之死”负责 “产妇之死”也许只是一个意外的悲剧,但这起悲剧却又毫无疑问地给已经非常紧张的医患关系添了一把火,没有人能从中得到好处,因此,谁都应该为“产妇之死”负起责任。 媒体作为事件的第一落点,应对报道的可靠性负责 对于医患关系的紧张,不少医疗界人士将部分原因归咎于媒体,认为媒体是推波助澜。这次“产妇之死”,许多医疗工作者严厉抨击媒体没有查证医学常识就进行报道,把患者“产前检查一切正常,为什么没有检查出羊水栓塞?”的错误认识不加批注地刊出,误导没有专业背景的一般读者。 除此之外,有些报道的可靠性也很成疑问,例如最初的报道称“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房间里只有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子在吃着槟榔,抽着烟。”医生和护士失踪,虽然是个有倾向性的描述,但毕竟视频显示手术室确实没有医护人员。不过,“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子在吃着槟榔,抽着烟”并没有在视频里体现出来,而另外的报道则没有这种说法,反而是有家属的朋友称“手术室里没有一个人”,“吃槟榔、抽烟的男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清楚,但如果是假的,就对网友有很坏的误导。 在医疗纠纷的问题上,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通常处于弱势一方,多数情况下,媒体会较为偏向患者。这种媒体的正义使命感可以理解。但纠纷类的报道,真实与公正是更为重要的考量。如果媒体的表述能尽量平衡报道,能尽量区分当事人的观点和事实,能尽量少些煽情的文字,也许报道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但这种做法能让脆弱的医患关系受尽量少的损害。 同样重要的是,医疗纠纷是相当专业的话题,报道者不仅要尽量具备医学方面的素质,也需要报道经验的积累,这同样有利于报道的可靠性。 一般网友和医护人员也应尽量压抑指责对方的冲动,多了解事实再作评论 关于这起“产妇之死”,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冲动型指责”——不管是对医院不满的网友还是对患者、家属、网友不满的医护人士,少有人能心平气和了解完整个事件后再发表看法,而是陷入了如前面所说的思维定势。而实际上,当地电视台最初的7分钟视频报道,已经提供了相当丰富而平衡的报道,比如里面院方提到死因是凶险的“羊水栓塞”,医生护士不在手术室是怕家属过激反应,比如提到护士是下午5点才找到家属要求签字切子宫,因此家属根本没耽误治疗——但这些细节相互指责的人士都忽略了,根本就是想象一套事实来凭空指责。这种没有耐心的做法,只会让双方愈加缺乏互信。 好的政策和制度提升人的互信 解决医患关系互不信任的现状,难度很大,仅仅依赖人的改变——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政策和制度能改变很多事情,比如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民众了解更多医学知识,至少认可“医生并非万能,无效医疗与高误诊在全世界都广泛存在”。而同样重要的是,想办法让医疗流程透明,事故鉴定公正,使得不管是医院还是家属,主张自己看法时都有依据可循——这就能有效消解医护人员“害怕和紧张”与患者家属打交道的情况。 结语:产妇之死引起汹汹舆论,归根结底,原因在于中国还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而众多的不信任传播之后,通过马太效应聚集愈加放大。说到底,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问题。可是,人命关天的医患关系弄得如此紧张,导致的只有一个个不可挽回的悲剧。对于这种情况,有人愿意做出反思吗? 来源:腾讯评论今日话题2014-08-14 第2885期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