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苏进强:以社区路径建构两岸文化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14-09-10 00:18:47  


期盼“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中评社香港9月10日电/国策研究院资深顾问苏进强在《中国评论》月刊8月号发表专文《以社区做为建构两岸文化交流的路径》,作者认为:“社区不仅是社会整合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与社会的介面;社区除了是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更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社区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平台。”“只要以中华传统的丰富文化为底蕴,抱持尊重、包容、欣赏、分享的态度,我们相信两岸将可打造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和谐社会与文明社会,成就和解两岸,政治互信、人民互信的新社区,成为全球华人的新故乡。”文章内容如下:

    前言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民族,具有血浓于水的情感;自1949年分离至今,在这超过六十年的时间里,两岸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与发展过程中,已各自孕育出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经济模式。如今,两岸关系从对立对抗进入和平发展,从文化经贸的“浅水区”进入政治的“深水区”,这种良性结果得来不易,对于两岸政府和人民都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这种关系能否持续良性发展,进而铺陈“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实攸关两岸人民未来的福祉。

  由于长期的隔离,两岸不论官方或民间,均极度缺乏实际、深入的相互瞭解,许多的误解、冲突均由此而生。虽然台湾自1987年开放老兵返乡探亲,此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观光旅游络绎于途,两岸的互动逐渐增加,但深刻、广泛的认识尚无建立,主要即在于向上发展有余,向下扎根不足,双方各项交流均过于着重政治或经济的功能性与目的性,而未能深入广大的民间社会。也就是台湾的“社区”与大陆的“小区”,对于庶民的生活美学、人文素养、民主法治精神缺乏深刻体认所致。同时,双方交流缺乏常态性网络,每次单线、一次性或重形式而缺实质与延续性的交流,难以产生深刻、连续的累积效果及结构性连结,以致仍存在表层的交往,欠缺深刻的认识,认识不足,互信即显薄弱。进一步言,互信不足便无法产生良性互动与长远的交流融和,这是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关键。

  在台湾及中国大陆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型为工商服务社会,往昔过度重视宏观经济发展而忽略社区需求的问题也日渐浮现,为求有效改善社会基层生活,增进人民团结自主意识,两岸都分别将“社区营造”或“小区建设”提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台湾从早期以地缘、血缘、族群为核心的“庄头”、“部落”生活型态,进入以住民意识、公共事务为核心的“社区发展协会”型态;大陆则陆续出现将原有“居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案例,“社区建设”在大陆正方兴未艾。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自上任以来,频频以同理心的论述对台湾释出善意。今年二月,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便从血脉、命运、道路和相互扶持四个方面,强调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理念,希望两岸人民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福两岸民众。五月初接见宋楚瑜时,也提出“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针政策是不会改变,对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举措不会放弃,对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努力真诚热情不会动摇,遏制台独分裂图谋坚定意志不会动摇”的“四不”,呼应宋楚瑜提出的“四个体谅”,显示两岸领导人、政治领袖对于共同促进和平发展已有相当共识。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除了仍要继续维持积极向上发展的力度,更应加强向下扎根的工作,尤其要落实社区交流互动,让人民真正瞭解彼此,进而从交流互动理解,建立互信与认同,为两岸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