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解构中国利率之谜

http://www.CRNTT.com   2014-10-20 08:40:44  


  中评社北京10月20日讯/9月CPI同比增速仅为1.6%,PPI更是连续31个月负增长,显示中国离通缩越来越近,并伴随通胀数据的不断走低。中国的实际融资成本却在不断走高,9月的10年国债的名义收益率均值为4.16%,仅高于历史均值50个基点,而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减通胀已高出历史均值150多个基点,近3年来呈现不断走高的态势。中国的利率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经济观察报发表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张涛文章表示,按照经济学理论逻辑,一般在经济上行期,由于经济预期向好,总需求基本会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相应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均会上升,虽然这两类投资需求对于市场利率的影响路径不同,但结果均是推高利率水平:投资需求的上升直接带来融资需求规模的快速扩张,相应推高市场利率;而消费需求的扩张如果触发通胀的不断走高,那么可能带来货币当局加息政策实施,进而才带动市场利率提升。反之,一般在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由于总需求的疲弱,利率水平一般也会随之下降。

  实际上,如果观察2012年之前的中国经济数据,上述经济规律得到了验证。但是2012年之后,上述经济规律并没有在中国的经济数据中得到体现,反而在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的同时,市场利率一直处于高位,而且在货币当局不断释放流动性的背景下,市场利率上行压力始终没有消除,出现了所谓“中国利率之谜”。

  资金需求旺盛

  文章分析,解构中国利率之谜,首先需要看看资金供给端的情况,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广义货币供给M2、基歹币的平均增速和GDP的名义增速均值大体相当,在15-17%左右;2012年至今,中国GDP名增速均值为9.5%,而M2和基歹币增速的均值分别为14%、11.4%。因此,虽然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在2012年之后,由宽松转为了稳健,但仅与经济增长需要相比,央行在资金供给层面做出明显的收紧,不过期间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至于此点的影响随后再说。

  由此可见,中国利率之谜的缘起更应该是资金需求端的事情。

  观测资金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经济数据指标,而2011年起央行开始公布的社会融资数据的指标,无疑是目前最好的指标。

  而观察社会融资总量和M2的实际情况,2012年之前M2的曲线基本都在社会融资曲线的上方,即资金供给量略微超过资金的需求量,2012年之后,两条曲线的关系出现了反转。同时在资金需求的结构方面,信贷类融资和非信贷类融资的比例,由2012年之前的“六四格局”变为了“四六格局”。由此有两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与并没有明显收紧的资金供给相比,资金需求相对旺盛;二是资金需求个体对于非信贷类融资的依赖度不断提升。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