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劫持案揭开澳大利亚深深隐痛

http://www.CRNTT.com   2014-12-18 10:41:54  


悉尼劫持案中的两名死难者
 
  早在2005年12月,黎巴嫩裔聚居的悉尼Cronulla海滩就发生过种族冲突,震惊世界。5000人通过电邮与短信联系出现在了海滩,至少数十人呼喊“打倒该死的阿拉伯人”“驱逐黎巴嫩人”等口号,挥着澳大利亚国旗,围住中东相貌人士侮辱、殴打,甚至煽动当地居民动手。事件中有25人受伤,16人被捕,许多汽车受损。随后,冲突还蔓延到悉尼郊外其他居民点。虽然主流媒体在报道时,都强调是参与者醉酒导致骚乱,活动最初目的是反对黎巴嫩裔居民骚扰白人女性,但从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反穆斯林信息来看,这一事件未必就是冲动犯罪。 

  BBC最近刚采访了一位穆斯林移民萨利赫。他一个多月前在下班回家路上受到一名白人攻击,手部骨折。对方挥舞着一把椅子、大喊要“杀死所有的穆斯林”。萨利赫说,虽然有监控录像,但警方根本没有花多少功夫去搜捕嫌疑人,这令他对澳洲警察的好印象也大打折扣。 

  据2012年的民调显示,29%的悉尼居民、15%墨尔本居民对穆斯林持负面看法,报告还称,移民和本土人之间的信任感日渐淡薄。 

  虽然澳大利亚整体生活水平尚可,即使边缘化对大多数穆斯林移民不造成什么直接危害,但舆论、政府、社会等多方面造成的不满日积月累,确实可能在某个时刻被引爆,或被极端组织蛊惑。 

  如果说新移民由于面临种种压力而绝望,还能够理解,那么已站稳脚跟、具有澳大利亚国籍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甚至土生土长的人背弃“文明社会”,恐怕更引人深思:这个社会怎么了? 

  今年8月初,澳大利亚恐怖分子沙鲁夫(Khaled Sharrouf)让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提着叙利亚政府军士兵的人头拍照,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上炫耀。沙鲁夫本人就出生在悉尼的一个黎巴嫩家庭,本地人和黎巴嫩裔间偏见、分歧的累积,想来也是亲历者之一。 

  其他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就在沙鲁夫发推特炫耀半个来月后,“伊斯兰国”一名将人质斩首的恐怖分子被发现有“伦敦音”。几天后,美国人道格拉斯·麦凯恩“一夜成名”——这个“篮球少年”在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内讧中战死。 

  西方青年参与恐怖组织的原因很多,除了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被边缘化的第二代、第三代穆斯林移民,也有因经济不景气、生活遇到波折而感到无望的本地人,甚至还有感到空虚无聊、觉得打仗比“使命召唤”游戏好玩的。 

  若论输出恐怖分子的“贡献”,澳大利亚竟在西方国家中“名列前茅”。据《华盛顿邮报》搜集资料制作的图表,澳大利亚向叙利亚输出的反政府武装约250人,仅次于英国(488人)、法国(412人)和比利时(296人)。这或许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上述的澳洲社会问题。 

  此前,澳大利亚情报指出,至少有20名澳籍恐怖分子已返回澳大利亚,澳政府还取消了60人的护照。近期加大境内反恐力度,很可能与这些情报有关。 

  澳大利亚一直跟随英美打仗,争做“一等公民”,“反恐战争”也不例外。但西方放不下惯常的双重标准,甚至一度利用恐怖分子颠覆叙利亚政权,这些战争消灭的恐怖分子也许还没有“制造”的多。 

  政府的战争宣传、阵亡士兵亲友的社会影响、民间普遍的误解、穆斯林社会的反弹,未必不会使澳大利亚陷入种族冲突的恶性循环。虽然穆斯林中只有极个别蜕变成恐怖分子,10月底悉尼还有3000名穆斯林趁阿舒拉节游行之时谴责恐怖主义,可一旦仇恨酿成,后果不堪设想。(本文略有删节) 

   作者:岑少宇,留澳生物学研究者,独立撰稿人 2014-12-16 08:46:53来源:搜狐评论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