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陈孔立:台湾主体意识如恶性发展是灾难

http://www.CRNTT.com   2014-12-21 00:26:17  


 
  首先,台湾主体意识的建构既然是正常的、必然的,尽管台湾不同政党对主体意识有不同的诠释,但它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会因为外界的反对而消亡。相反的,大陆方面如果对台湾主体意识展开批判,必然引起台湾民众的不满。陈淞山指出:“高举民族大义,强化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对台湾认同采取排他性的政治策略与布局,其实是适得其反的谬误思考,更会激化台湾民心的反弹与愤怒”。⑪看来“坚决反对”的做法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没有好处的。我们应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差异,而不要提出“聚同化异”之类的主张,因为所谓“化异”显然要把对方的“异”化掉而“聚”入我方的“同”中来,而不可能是把我方的“异”化掉而“聚”入对方“同”中去。“化异”就是要消灭差异,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更不符合“尊重台湾的社会制度、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的精神。

  其次,有人主张用“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建构两岸经济共同体,实现两岸经济的一体化”的办法,来“打破”台湾主体意识思维。但是,事实已经证明,两岸经济关系的紧密发展,并不能解决政治分歧,也不能促进相互认同。俞新天指出:“显然,克服障碍不能只讲经济‘让利’,再好的经济政策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受益和满意,社会的、心理的、思想的问题不可能纯靠经济来解决”。⑫唐永红指出:两岸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推进两岸和平统一,但并非两岸和平统一的充分条件”,“两岸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台湾方面在主观意愿上将可能不仅不会通过采取正面的言行推进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向政治合作与一体化方向外溢发展,而且可能通过采取负面的言行抑制这种外溢发展”⑬。此外,有人认为应当加强两岸交流,以此来“化解”台湾主体意识。实际上,交流交往确实有助于相互瞭解,但它不必然导致相互认同,相反地,可能由于相互瞭解的加深,对彼此的差异会有更加广泛深入的瞭解,从而更加巩固了既有的主体意识。正因为台湾主体意识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不可能由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主体意识所取代。

  最后,台湾主体意识是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陈芳明考察了台湾意识从日据到现代的发展过程,提出如下看法:“台湾意识并非是封闭的,也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地在不同历史阶段接纳不同族群的参与并认同”。⑭当今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条件下,以“台独意识”为核心的主体意识不得不有所改变,随着和平发展的深化,两岸必然会逐步增进共识,增进互信,因而朝着台湾认同与中国认同相联接的方向发展将是一种可能的趋势。有的台湾学者已经指出:“台湾主体意识若被误用或是滥用,恐怕对台湾来说是祸而非福,连带影响两岸关系、经济发展、开放程度落实、文化创新、社会学习与成长等这些层面,甚至会变成保守主义、反动主义、排他主义与保护主义的代言人,对于正要迈向卓越发展的台湾社会,绝非好事。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台湾主体意识,并透过正确的管道及信息正确的传播,告知青年世代什么是真正的台湾主体意识,否则倘若继续放任下去,未来必将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⑮这说明克服与摆脱排斥大陆的主体意识也将成为可能的趋势。陈淞山主张:“让两岸和平发展的交流与融合自然形成‘认同台湾’就是‘认同中华’的价值观,并积极创造其与‘中华认同’或‘中国认同’相联结的‘文明价值’。”以此来建构两岸的“文明共同体”。⑯我认为这是一种善意的理性的期待。

  总之,台湾主体意识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一方面它刻意与中国大陆区分开来,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它是现阶段两岸关系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现象。在社会历史条件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它是不会自行消亡的,也不会被另一种主体意识所取代。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让它恶性发展,造成台湾与中国大陆敌对的局面,那对于两岸人民来说,将是严重的灾难;一是尊重差异,包容差异,正确地面对差异,处理差异,通过交流交往,增进共识,增进互信,在共同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朝着“认同台湾”与“认同中国”互相联接的方向发展,这应当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景。

  注释

  ①童振源:《冻结台独党纲是推动两岸和解第一步》,http://www.CRNTT.com,2013-12-29

  ②马英九:《治国周记》,《自由民主软实力,两岸文化影响力》,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104&itemid=25725&rmid=2074

  ③范世平:《蔡英文主导下的民共新关系》,2014年4月17日《旺报》。

  ④《捍卫本土政权,台湾社成立》,2006年6月19日《民众日报》。

  ⑤陈孔立:《台湾民众面对“中国大陆崛起”的复杂心态》,《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第3期。

  ⑥刘性仁:《评台湾青年世代的主体意识及其影响》,《中国评论》2012年6月号。

  ⑦陈孔立:《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62页。

  ⑧参阅王贞威:《家人:两岸关系新文化的结构探析》,《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第3期。

  ⑨周少来:《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倾向及其对两岸政策的影响》,《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⑩卢伯华:《抢占台湾主体意识的新论述》,《新新闻》2008年1099号。

  ⑪陈淞山:《两岸关系发展的困局与机遇》,《美丽岛电子报》2013年3月15日。

  ⑫俞新天:《世界权力转移特点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海研究》2014年第2期。

  ⑬唐永红:《两岸经济合作的政治效应问题探讨》,《台湾研究》2014年第4期。

  ⑭陈芳明:《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文讯》第339期,2014年1月。

  ⑮同注⑥

  ⑯同注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