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如何看待俄罗斯经济“向东看”?

http://www.CRNTT.com   2015-03-14 11:39:44  


 
  吴大辉(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目前,西方社会有一种误读,认为“乌克兰危机及欧美国家对俄罗斯不断升级的制裁为中俄结成战略同盟提供了必要的地缘政治条件,中俄两国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同盟关系”。事实上,乌克兰危机、西方的制裁以及俄罗斯的“向东看”战略并没有改变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性质,但的确使两国关系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一)俄罗斯尚未寻求与中国结成战略同盟

  乌克兰危机并没有改变国际格局的力量对比。普京的对乌克兰政策建立在对国际力量格局清醒的战略认知基础之上,相信美国奉行“1.5个对手”战略——将中国视为首要的全球性防范对象,而只把俄罗斯视为地区性防范对象,即半个全球对手。在2014年3月欧美峰会上,奥巴马直言不讳地嘲讽俄罗斯只是个“地区大国”,称“俄罗斯占领乌克兰部分领土正是因为其虚弱,并非由于其有多么强大”。这也是美国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伊始就宣布放弃军事选项的原因之一。俄罗斯高层相信,只要俄罗斯不直接吞并乌克兰东部地区,不直接推翻乌克兰的亲西方政权,美国和北约就不会将主要战略矛头从中国转向俄罗斯。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面对西方不断升级的政治和经济制裁以及中俄走向结盟的猜疑,俄罗斯领导人多次公开澄清,“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性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而且称“尽管中俄双边关系具有全球稳定意义,但今后发展中俄关系将继续以不挑战美国为底线”。这不难理解普京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一个月后与民众的直接连线中坚定地表示:“俄罗斯不会考虑与中国建立军事政治同盟,因为这种联盟体系已经过时了”。俄罗斯主流媒体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当前中俄两国囤积大量美元的情况下,中俄如何结成针对美国的同盟”?“俄出口收入75%直接依赖于欧洲能源市场,如何与中国结成反西方同盟”?俄罗斯现行的军事学说、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构想始终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确保灵活性”的原则,重申不再缔结新的同盟体系:“鉴于当今世界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应对挑战,而不应像冷战时期那样构建新的军事政治联盟,更无必要通过签署一系列条约来束缚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与那些有共同利益的伙伴国家组建‘灵活联合’,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二)中国外交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与非结盟性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中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不具有排他性,新一代领导集体也没有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升格为同盟关系的考虑。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外事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将“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这种具有“全球性”和“网络性”的伙伴关系战略显然与结盟政策绝缘,并不寻求建立排他性或反美性的同盟关系。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奥纳伯格庄园会晤时指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本质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2014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北京会晤时习近平主席把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合作领域具体化为“经贸、两军、反恐、执法、能源、卫生、基础设施领域的务实合作”。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都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将中俄关系转变成同盟关系有碍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这显然是中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以及亚太自贸区等一系列开放性的倡议。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开放性、包容性、非排他性、非结盟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政府一向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制裁的语言,不会也没有参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相反,西方的制裁使得俄罗斯更加重视发展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关系。寻找替代国,将合作方向从受制裁地区转移到未受制裁地区是任何受制裁国家在压力之下的通常做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战略协作在经贸、能源和军事技术合作等领域获得新的重大突破。以中俄能源合作的重大突破为例,西方的制裁迫使俄罗斯加速实施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加之两国在该问题上的互补互需——中国坚持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战略,使得两国近20年的天然气博弈尘埃落定。

  (三)中俄关系仍然依靠“双动力”驱动

  从长远来看,俄罗斯并非中国的战略负资产。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仍将继续遵循“双动力”驱动的逻辑:一方面是内在动力,即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必须交好,不能交恶,邻居不能选择,两国经济又互补互需,因此,坚持两国长期的战略合作是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是外在动力,中俄两国崛起都面临外部势力的挤压,无论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某些西方国家都将中俄崛起视为对西方世界的挑战,打压中俄两国的战略企图不会根本消失。中俄两国只有相互借重(这并不意味着两国结成战略同盟),才能降低各自崛起的成本。如果说当今世界围绕乌克兰危机正在形成反俄、排俄的国际阵线,只要中国不加入其中,该阵线就不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如果说未来某些国家试图编织反华、排华的国际阵线,只要俄罗斯不加入其中,该阵线也不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未来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更多地向内在动力驱动型倾斜。

  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国国家主席首访莫斯科时,两国元首指出,中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最具活力、最富内涵的大国关系;中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当前要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这是新时期中俄关系本质的真实写照,也是未来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