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新常态不仅要务实还要会解释

http://www.CRNTT.com   2015-04-22 09:22:04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电/“新常态”首次提及距今已有一年。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7%引起的反应,说明我们对“新常态”理解仍不够透彻。笔者认为,进入并适应“新常态”需要“三不”:

  首先是不恐慌。民众不要被“唱衰”论吓坏,要清楚经济周期性出清引起的下行压力不是衰退。无论是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进行横向比较,还是从国家历史增速层面进行纵向比较,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与“衰退”还判若云泥。同时,综观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一国经济发展总有周期性,经济增速下降或经济调整引起的阵痛,和经济上行一样,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状态。能搭上中国高速发展的“快车”,享受繁荣带来的舒适,就要能够接受经济调整和放缓带来的不适。

  其次是不安乐。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行政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们应保持危机意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中国不会出现系统性危机,但保持警惕仍然必要。正因认识到这一点,政府做出了全面结构性改革的决定。但正确“决策”尚不是“不衰”的全部保证,还需要真正能够决策细化、政策落地、执行得力,打破部门藩篱,惩治为官不为,确实使政企关系得到良性发展。其他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转型升级的失败案例屡见不鲜,虽然各国不能完全类比,但转型道路的艰难不可小觑。我国在此进程中,将完成从传统稳态增长向新稳态增长的转换,这种过渡需要重构新的增长模式和发展源泉,不但需要极大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积极作为和不懈努力。

  最重要的是不盲目。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常被称为“奇迹”。沉醉于“奇迹”和迷失于“衰退”一样盲目,这两种状况都和我们缺少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模式有关。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更独立的研究和深刻的战略。中国一向以“务实”为主,模式和规则相对弱化。但这种发展方式的边际效应在不断递减,当前转型升级的一大目标,其实就是设立规则、建立制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协调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需要更为务实的“常态”,其基础是系统和科学地解释自身、指导自身。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等,经济理论往往都是随着经济实际变化而引发的新思考,随着时代变迁,它又会不断得到验证、质疑和修正。一种经济理论或模型在其他场景下,设定与变量大相径庭,并不一定完全适用。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更不能照搬各种既有经济理论,而应建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以解释我们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屡唱“不衰”的本质原因,从而建立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战略。

  新常态就像新媳妇,其重点在于身份转换。迈进这个门,当然是期待也预见将来会更好。尽管会有一段困难时期,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更为多重的压力,但这是成熟的必经阶段。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