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观察两岸关系 两个基础性视角

http://www.CRNTT.com   2016-05-05 00:17:07  


 
  例如习马会之所以能够实现,离不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持续推进,尤其是两岸共同政治基础的巩固,同时也有赖于两岸领导人的政治勇气和对历史负责的担当精神。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前期准备,会晤的形式和名义以及会晤后所实现的政治效果和评价都深刻体现出施动者与结构的辩证互动关系。

  习马会是两岸现有结构与主要施动者互相建构的产物,是结构制约下的施动者尽可能推动两岸关系实践的最大努力。首先,就施动者而言,习马二人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个人历史能动性。比如习近平的坚毅品性和大开大合,敢冒风险的进取精神;比如马英九的清廉正直,人品可靠,还有深厚的中国情怀,尤其是历史定位的需要等等。可以说,两人互有需求,而且又敢于实现需求。加之两岸智库的前期预研和沟通,更有两岸事务部门的直接协商,这就促成了习马在受现有结构制约的基础上实现了最大程度的突破。

  其次,就结构而言,认为有三个层面的文化结构:群内自有文化结构,群际共有文化结构以及国际关系背景结构。

  (1)所谓群内自有文化结构,即两岸经过六十余年,甚至于自1895年以来的弱关联性实践活动,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义系统。彼此内部的文化结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有一定联系但又极为不同的观念意义系统(文化),陈孔立教授就提出两岸文化具有本质差异。而且两岸彼此内部又有极为不同的群内互动机制和自组织形式。两种意义系统(文化结构)对诸如两岸政治定位,共同体想像,世界图景展望,涉外关系认知,群体认同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排他性或者差异性认知。

  (2)所谓群际文化结构,即两岸自有跨两岸群际互动行为以来逐步型塑出来的共有文化(shared culture),尤其是以和平发展为核心内涵的共有文化认知和基于交流协商达成诸多具有法律效力的共识和协议,均是群际文化结构的重要内容,包括两岸事务部门制度化联系机制和两岸领导人会晤都是化为文化的制度建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