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与中国新形象

http://www.CRNTT.com   2019-02-24 00:03:35  


 
  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乐美真从诗词的角度强调,要重视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当代应用。他认为,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悠久而丰厚的积淀。源远流长的诗词传统,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也是应该继承的重要文化历史遗产。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黄清贤副教授提出了建构公共服务的治理文化的概念。他认为,从中华文化传承世代的治国精髓来看,儒家孔孟的为政以德、礼治、仁政等理念,为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这种思想也符合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精神,也就是孔子的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以礼治国,以及孟子从孔子的“仁”引申的仁政,例如民本、王道、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等,都可以推演至对行政官员、相关民众的所有人尊重,进而建立起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创造共享利益、共同责任,达到新公共服务推进的目标。运用两岸共有的中华文化,如前述的为政以德、礼治、仁政,以及“礼之用,和为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传统的治国理念,落实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实践,建构高品质的治理文化,则不但两岸人民的幸福可获保障,更可共同弘扬两岸治理的中华文化,达到心灵契合的目标。

  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教授安拴虎提出,“大陆形象”是在两岸交流交往中建构起来的。一个全新的正面的亲善的“大陆形象”将会呈现并释放能量。

  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认为,中西文化在世界的最大差异,中华文化的特质在于从不是以霸道来强加“中国模式”于各国,而是一种成功经验的分享,与世界共存共荣,这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在世界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李美良在题为“信息时代下中华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新形态”的发言中提出,自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功能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式突破了时空局限,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元性的传播形态,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联结两岸同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新表现形式、新行业、新形态的出现都会面临一些问题,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式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利大于弊,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有助于实现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孙英春教授提出,促进不同社会本土伦理的融合,建构理性、多元的与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全球伦理,推动发挥全球伦理对人类交往的调节功能,是当前各个国际行为体必须共同面对的历史过程。当前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国际规范以及全球伦理的建构亦处于新的历史拐点,国际行为体围绕话语权展开的新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虽然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正在不断发生变动,但在国际话语权的权力份额和权力运用上不得不面对西方集体话语难以逾越的“霸权”地位。为应对外在世界的种种质疑和挑战、全面保障自身权益,中国必须在自身社会运行和国际交往所涉的不同领域做出伦理安排,通过点点滴滴的国际社会化努力,逐步消解那些影响自身话语权生成和可持续存在的阻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