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从二合一选举看台湾政治的新特征

http://www.CRNTT.com   2020-03-22 00:04:46  


 
  三、岛内政治中也涌动着“政治泛化”现象

  蓝绿对决反映的是一种政治极化现象,或曰两极化政治,人们可能会想到在它们之外还有所谓第三势力。但实际上,虽然这是多年来学界议论台湾政治的一个重要话题,岛内亦有组建第三势力的努力,但第三势力在台湾政治结构中很难拥有发展空间,号称第三势力的政治人物虽不乏人在,但只是口中说说、很难见到真章。应该看到,台湾政治中“绿大蓝小、绿长蓝消”的结构意味着某种政治极化的情况,而在此同时,近年来岛内政治中也涌现着某种政治泛化现象,即在蓝绿阵营之外出现了多种泛在的力量,但它们不是第三势力,也不是中间力量。因此,这里提出“政治泛化”的概念,旨在强调多年来台湾政治中已经普遍存在着泛化现象,组建第三势力的努力反而只是政治泛化的一种反映,这种努力映衬在政治泛化的背景下;也恰恰由于政治泛化的存在,第三势力自身没有真实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政治泛化这个概念更能描述、解释超越蓝绿政治的冲动及其相关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行为。跟美国国内政治更多出现的是政治极化现象有些不同,在台湾政治中,政治泛化与政治极化是并存的关系,在近年来它是时常搅动台湾政局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政治现象。

  首先需要区分政治极化与政治泛化两个概念。政治极化本来是美国国内政治中的一个新术语,但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在世界各地不断推延开来的政治现象,也已引起各国政治学者的注意。有学者认为,“政治极化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有持续增强趋势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选举政治、国会运作和公共政策制定”,“美国的政治极化可分为政治精英和公众两个层面”。④在台湾,政治极化意味着政治结构的两极化,是蓝绿政治的结构性紧绷,在日常的政治运作中存在着蓝绿对峙攻防和“为反对而反对”的政党恶斗,各自阵营的支持者则是蓝者恒蓝、绿者恒绿。在选举过程中,政治极化会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如蓝绿两大党固守彼此基本盘、号召浅色选民归队以及吸引中间游离选民“选边站”。一般而言,深色选民不仅在平时的政治对垒运作中是坚定支持者,在舆论上是铁杆粉丝,而且在选举过程中最容易归队,至少在最后关头会坚定回归基本盘,成为投票日的“铁票部队”。而对于蓝绿政治人物来讲,操弄蓝绿对决的目的都在于通过激发自己阵营投票率的最大化,使有些意志不坚的浅色选民坚定复盘,从而造成自己得票率的最优结果。在岛内政治中,由于单一选区两票制使得两大党占据最佳政治位置,足以动员和组织最多的政治资源;因而现有的选举制度对两大党是最有利的,也容易造成政治极化,而且是两大党的两极化。在选举中,政治极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蓝绿对决,最常见的手法是鼓噪民粹政治,包括使用抹黑对方的口水战、或某一方奥步等。

  政治泛化则是本文作者所提出的一个广义用语,在含义上它比第三势力、中间力量更宽泛,在客观上则说明一个泛在的政治现象,指称那些松散、成分杂、多类别的势力组合。因此,就概念使用来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政治泛化的字义固然取自泛绿泛蓝中的那个“泛”字,但前者显然又比后者含义更广、指向更多,与后者的单纯性强、同质性高相比它更庞杂、更具有异质性。“泛化”的组织成分、成员来源一部分是浅绿和浅蓝,一部分是白色力量及中间选民,一部分是小绿小蓝(多是深色的)。换言之,泛化力量有往中间靠的,有(从蓝绿阵营)往外走的,有超越蓝绿自闯天下的,有不问蓝绿只问苍生的,有裹在蓝绿阵营却也有意与之保持区隔或做切割的。二是这里之所以使用政治泛化,而未用第三势力、中间道路等,是因为第三势力始终无法有效整合、难于成事,在蓝绿政党之外一些有影响的政治势力(政党、团体、人物)确实存在,但它们所呈现的常态是自在的、分散的、游离状的,在背景来源、组织成分、政治立场、“统独”取向等方面均呈多元化的特征;在某些特定时刻可能会推出某种形式的“梦幻组合”,在另一些时候可能又变组成其他类型的组合,但多是临时性的和权宜性的。故而,用政治泛化来说明这种政治多动症的存在可能更为合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