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多路径助港青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http://www.CRNTT.com   2022-01-01 00:05:16  


 
  第二,加强内地与香港青年学生的交流。当前香港学生到内地求学主要路径有二,一是参加面向港澳台地区的联合招生考试,二是参加内地统一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由此可见,香港学生主要通过考试进入内地学校,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国家可制定政策鼓励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加强合作与协调,探索三地高校进行交换学生、制定联合培养模式、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三地师生交流计划等,为在香港学校读书的学生提供到内地求学的方便渠道,力求满足香港学生到内地求学需求。在此过程中,不仅高校需积极促进三地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中央和香港政府亦需积极主动引导学生间的联系交流,如当学生互动出现思想、文化等冲击,教育部门应密切留意并深入研究,不断完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同时要增进粤港青年义工交流协作。知行合一,增进香港青年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瞭解不仅需要开拓知识学习的空间,更依赖于实践与体验。香港政府注重推广青少年志愿服务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面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香港青少年中亦形成了义工服务文化。据香港社会福利署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2月底,登记义工人数超过123万人,其中25岁以下的义工约644 249人,占总登记义工人数52.2%。⑨这反映了青年正成为香港义工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增进粤港两地青年文化交流需重视两地义工群体的交流合作,两地政府可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和便利,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共同推进青年专业志愿培训的开展,引导香港青年义工积极参与内地志愿服务。

  第三,推动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工作。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共根同源,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妈祖文化是香港地区与其他东南沿海地区共同的情感纽带。粤港联合申报的粤剧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⑩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的集体文化记忆,推动香港与内地共同开展保护工作,有助于连接香港与内地搭建对话和交流平台,对于培育民族自豪感、国民意识感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应启动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计划。利用粤港澳三地高校、文化组织等桥梁,鼓励香港青年在港参与大湾区非物质文化协同保护工作,专项培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香港青年,涵养他们的国民意识。首先,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待条件成熟之时,再以立法的形式巩固和确立保护制度。各省市与香港地区之间既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加强某项或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签订保护规划等将制度建设常态化,亦可以在CEPA的框架下,不断补充完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其次,两地可推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在科研院所成立保护研究中心等,促进保护工作从政府“唱主角”到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等社会力量的转变。在香港,政府扶持推广、民间团体回应和学术机构支持是非遗保护的三股主要力量。⑪据此,应着重发挥粤港澳三地社会组织在保护大湾区非遗的重要作用,进而巩固大湾区文化品牌的社会基础。

  四、社会融合是凝聚香港青年社会共识的不二法门

  民生问题一直是香港特区政府着力解决的重要事项。然而,由于资源禀赋欠缺,人多地少的局面严重制约着香港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在大湾区背景下,加强香港与珠三角九市的民生合作,促进社会融合,有助于凝聚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感。

  第一,落实香港居民在珠三角九市的公共政策。《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说明欲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流动,除经济层面上实施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加强粤港澳人口流动动力外,还应以户籍制度与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减少人口流动的政策性障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