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澳门国安立法谘询:也无风雨也无晴

http://www.CRNTT.com   2008-11-29 10:44:21  


澳门国安立法预料将会顺利通过
  中评社香港11月29日讯/新华澳报今天发表评论"国安立法谘询活动明结束:也无风雨也无晴".文章内容如下:

  为《维护国家安全法(草案)》所进行的谘询工作,到明天就要结束。这项为期四十天的谘询活动,可以说是澳门特区近年几项立法谘询活动中,广告和深度都较为突出的一次。在不长的时间内,不但是各类社团纷纷举办了介绍会、谘询会或研讨会,而且报章上也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或专文,颇为热闹。一些研讨内容也颇有深度,有独特见解。就此,形成了支持为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的主流意见,当然也提出了不少合理的修订建议。下一步,行政当局向立法会正式提交“法案”时,应能从中吸取有益营养,使“草案”更臻完善。

  为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的谘询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完成,首先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实际上,特首何厚铧亲自主持了五场谘询会,其中的一场还是结束外访问活动连忙赶回澳门的,可见他对谘询会的重视,及不愿放过任何一个能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之下,就把各类社团、各界人士参与谘询活动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其中一个最显着的例子,是天主教团体和葡裔居民团体。他们当初担心,以天主教团体与梵蒂冈教廷的密切联系,及澳门葡人政治社团与葡国政党的关系,他们很容易会碰触“国安法”的“红线”。但在“国安法草案”公布后,他们得悉“国安法”并不限制这种联系和关系,只是禁止在这种联系中“作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而他们也自信不会作出此类行为,因而也就彻底放心。由此可见,澳门特区的为二十三条立法的立法方向、指导原则及法案内容,都是实事求是的,充分考虑到澳门社会的特殊性。

  当然,在四十天的谘询期中,也出现了一些噪音,包括香港一些以“肢体语言”着称的“民主斗士”,跨海来澳以游行形式“踢场”。其实,有噪音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实际上,既然是民主社会,就必然会有各种不同观点。关键是在于“少数服从多数”,但亦须允许保留不同意见,惟不能把这种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当作是“主流民意”,去否定、冲击多数人的主流民意。何况,澳门特区实行“一国两制”,没有噪音反倒是咄咄怪事,甚至会导致海外世界误会澳门已成了“一国一制”(其实,即使是在内地,也已呈现言论多元化现象,不可能要求没有噪音)。当然,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反对派团体言论中,虽然很尖锐激烈、但也不无道理的那部分意见,在修订“草案”时予以审慎考量,反而是更能显示出“澳人民主治澳”的真谛。  

  透过四十天的谘询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反对为二十三条立法的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还须借助香港的“外援力量”,才敢表演一番。而那些平时惯于扮演反对派角色的团体和人士,早纷纷表态不反对立法,只是要求对“草案”中的一些内容表示质疑,或要求延长谘询期。

  在谘询活动的后期,某些反对派人士的“延长谘询期”等诉求得不到社会的共鸣和回应后,又有人作出“既然澳门并未发生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就没有必要为二十三条立法”的言论。这番言论,不要说是无视为二十三条立法是澳门特区的宪制责任,也不要说是无视近年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包括“疆独”、“藏独”等无孔不钻地挑战国家政权,而国家安全网在澳门的漏洞就可能会被其所乘,及美资博企来澳扎根后,不排除会有敌对势力借其“壳”而活动的现实了,就说是这些人提出的这个主张,也与其以往经常批评政府“立法滞后”的言论,也是自相矛盾的。

  实际上,这些人曾多次批评政府“立法滞后”。现在,特区政府决定在为二十三立法方面,尽早结束“立法滞后”的情况,他们却又认为“没有必要立法”了。这岂非是自打咀巴? 这种“滞后立法”的主张,与他们以往所批评的“立法滞后”,又有什么不同?

  国际法学界近年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引人注目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然而,经济全球化并不单纯是经济的,它必然以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为指导,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法律领域的变革,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法律全球化。因此,建立完备的,应对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所以,我们的立法工作要改变被动滞后的状态,除对条件具备的法律、法规要加快立法步伐,对已有的法律、法规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部分进行修改外,更积极的态度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法律、法规对经济生活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并不断进行探索,大胆进行超前立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传统观念的改变和对我国经济、法律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准此,所谓“没必要立法”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来源:新华澳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