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能源主权、能源安全与中国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00:03:29  


 
  (二)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力求能源供应国和供应渠道多元化,重视能源供应通道和军事力量建设。第一,各国高度重视海外能源多元化战略。美国能源外交着眼于以本土为中心,确保从加拿大、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的石油进口,涉足中东、中亚、非洲等其他石油蕴藏丰富的地区,同时与其他大国展开竞争。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国,国内石油产量为3.3亿吨,而年消费量接近10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5%(12)。1990年以前,美国石油进口中31%来自中东,16%来自中南美,11%来自加拿大。作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对国家能源战略和外交政策做了较大调整,减少对中东能源的依赖,加大从非洲和加拿大的进口石油力度。尽管2006年美国从非洲和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均占22%,但从非洲实际进口量要多于中东,非洲成为美国石油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06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规模为1998年来最低,加拿大自2004年以来已经取代沙特成为美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日本年消费石油2.4亿吨,其中2亿吨要从中东进口。日本重点维持中东石油进口安全的同时,大力投资中亚、俄罗斯和非洲[16]。日本重新提出要提高在石油丰富地区的原油自主开采率,由目前的15%提高到40%。欧盟对石油的稳定需求量为年6亿吨,对外依赖度也非常高。目前,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的44%来自俄罗斯,27%来自阿尔及利亚,本区域的挪威提供24%。而原油供应18%来自俄罗斯,28%来自中东。印度国内石油年产量为3700万吨,而需求奖金1.2亿吨,对外依赖度达到70%[17],在依靠伊朗、俄罗斯和缅甸等周边油气资源的基础上,向非洲和拉美扩展。印度向北继续全方位发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谋取俄罗斯的石油开采权;向西不惜与对手巴基斯坦合作,建立从伊朗经过巴基斯坦到印度的所谓南向管道;向东修建从缅甸经过孟加拉国到印度的天然气管道。最近印度在非洲的石油开采油田控股力度越来越大,并取代加拿大成为在苏丹油田的主要投资者。印度总理近期还访问了拉美的委内瑞拉。第二,有关大国的能源外交也因国情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特性。美国能源外交注重现实主义和实力基础,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游戏规则强加给盟友欧洲和日本[18];美国高度重视能源维护的军事力量建设。目前,除了美国不断付诸军事保护外,其他国家动用武力对石油线路进行护航的例子并不多见,国际油路基本畅通。军事安全力量的拥有在平时是一种必要的战略威慑[19],在战时则可以直接投入维护海外能源利益,美国还不断加强对世界许多重要海峡和运河的战略性控制。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在军事建设方面也投入很大。日本多方设法发展与石油丰富国家的关系,政府以经济援助为先导以改善日本的国家形象,日本的企业随后跟进前往这些国家进行勘探开发;日本强调外交的中立性,避免被划入美国阵营;积极参与国际性组织和区域对话。2004年俄罗斯产油4.6亿吨,2010年计划达到5.3亿吨[20],俄罗斯能源外交也带有平衡色彩,在继续稳定欧洲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非欧洲市场。

  (三)世界大国为获取稳定可靠而经济的能源,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展开竞争,甚至不惜发动战争。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中国等国之间均存在比较激烈的石油竞争。在中亚,美国策划从里海经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到达地中海的“西线石油管道”,同时考虑从土库曼斯坦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阿拉伯海的“南线石油管道”,以绕开俄罗斯的控制[21]。俄罗斯也不甘示弱,总统普京2002年提出建设欧亚能源联盟,力图从资源、管道、市场等方面全面控制中亚能源。2007年5月普京访问中亚,进一步密切了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联系,这当然抵制了美国的插手,同时也在防止其他大国进入方面占据主动。在中东,除了伊朗等少数国家外,美国基本主导着中东石油供应。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之间也围绕油气问题而经常发生不愉快。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世界能源进口大国之间也不断围绕石油定价权而斗争,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谋求操纵国际石油价格,为此不惜纵容自己的对手俄罗斯抗衡“欧佩克”。日本与中国和印度也存在能源竞争而且直言不讳。日本在修建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东海油气问题上与中国展开争夺,扯中国的后腿[22],日本批准了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油气试开采的申请,其试开采区就在中国正建设的“春晓油气田”和“断桥油气田”的南侧水域。2007年3月,日本内阁批准能源政策修正案,明确将中国和印度视为其能源供应需求的最大竞争对手。日本还不惜得罪美国盟友而与伊朗达成过重大的石油协议。几年来,日本在中东和中亚活动频繁,首相安倍晋三2007年4月底访问中东,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访问哈萨克斯坦,旨在确保核燃料铀资源的供应。两个访问团均包括庞大的民间商业团队:日本经团联180人随行安倍进入中东,200人的官民联合访问团跟随甘利明访问哈萨克斯坦。日本企业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下,纷纷在埃及、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展开勘探和开采石油。

  (四)大国也注意寻求能源合作与协调,争取某种形式的共赢,能源协调与合作同时不失为各国共同应对能源风险、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1974年建立的国际能源署(IEA)曾经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该组织在建立紧急石油储备、国际合作机制方面提供指导,协调了各国行为,增加了抵御能源风险的能力,以尽可能实现能源安全[23]。欧盟的能源合作相比之下非常成功。欧盟指定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提高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一方面从基础设施和监管规则入手,建设统一竞争开放的能源市场,同时指定了共同的能源政策,动用集体资源为共同利益服务,大大提高了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国际谈判地位。欧盟尤其注意同国际能源署(IEA)的合作[24],在国际能源论坛同“欧佩克”保持着密切对话,与美国的能源合作和协调也比较紧密,欧洲和俄罗斯之间也有正常的能源合作机制。俄罗斯近年来也努力同欧盟、日本、印度、中国甚至美国展开能源合作。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亚太地区,多种能源合作思路或机制建设正在展开,如,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美国五国就能源安全加强对话;东亚能源合作机制建设正在热议之中,中日韩三国认识到共同应对能源问题的重要性,2007年1月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表联合声明,认为能源安全对东北亚十分重要,同意进一步推动三方能源对话;能源合作也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之间战略协调的重要内容,中印已经多次成功联手收购海外油田。许多亚太国家还拟携手推进利用清洁能源计划。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