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追问马克思 可知金融海啸根源 | |
http://www.CRNTT.com 2009-01-23 11:38:27 |
从1929年美国大危机爆发起,经济学界就没有停止过对危机根源的反思。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再次引发了这一问题的讨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赵磊认为,一些反思似乎不得要领,总是在“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上转圈子。他说,表面上看,这两次危机的原因大相径庭:1929年大危机的导火线是有效需求不足;当下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却是有效需求“过度”;但从根本上说,资本世界的古典危机与现代危机幷无本质不同:都是生产过剩危机。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由于危机根源于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仅用“风险-监管”的分析框架很难对其做出本质上的把握。因此,必须对危机作“马克思的追问”。 赵磊说,如果只是在“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上转圈子,顶多也就是把这些人为的过失上升到“原罪”的高度。比如,在追究危机根源时,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指出:“现在回顾来看,这其实是泡沫世界的‘原罪’——美联储纵容了上世纪90年代末所创造的股票泡沫,以及所衍生出的资产依赖型的美国经济”。格林斯潘的自我辩解虽然有为自己撇清的嫌疑,但他的反思显然要比他的那些同行清醒得多:“危机迟早都会发生”。当然,他的反思仍然超越不了美国主流经济学的眼界:危机的根源最终被框定在“投资者低估了风险”。 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投资者会低估风险呢?美国经济学的标准答案除了归咎于人性贪婪的基因之外,恐怕就只能对这个追问耸耸肩膀了。看来,这种将危机根源追溯到人性贪婪的“本体论”,大概也算是美国主流经济学的最高境界了。 危机的元凶一旦捉拿归案,美国主流经济学就急忙宣布立即结案,停止反思。谁是“无辜”呢?赵磊说,话说白了,这个“无辜”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在美国主流经济学看来,你可以追究“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背后的人为因素,甚至可以一直追究到人性贪婪的“原罪”,但决不允许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说三道四,有丝毫怀疑。这是他们“反思”的底线所在;超越了这个底线,你就会被取消话语权。正因为如此,除了少数非主流的学术网站之外,在美国官方的报刊上,我们很难看到超越这个底线的话语。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