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慎言中国经济已见底

http://www.CRNTT.com   2009-02-24 16:06:24  


 
  另一方面,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发点是“保增长”,原本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松绑、为银行盘活资产、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作用的比较弱,况且,“保增长”本身会出现许多“水分”,而“保就业”可能才是其政策最实在的一个方向。

  扩大投资是政府最能主动做到的政策取向,而且最能立竿见影的“保增长”方式,但政府投资如果过于泛滥的话,短期也许会出现GDP增长的回暖,而这些也只能看成是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透支”形式。稍有闪失,这样的拯救经济方式,也许同时就是培植下一场经济危机的潜在诱因。
在经济危机下,人们会显示出对流动性的执着偏好,也就是凯恩斯主义者常说的“流动性陷阱”。所以,政府的积极投资政策要想发挥作用,还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配合打底。如果中国经济本身的基本面没有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不需要政府进行深一步的体制改革,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许能够让资金顺利流向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手中,经济的周期性复苏可能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那么“信贷规模的迅猛增长是经济复苏的一种积极性征兆”这一想法恐怕就只是某些人的幻觉罢了。

  最近相关对浙江省某些地区中小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不管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众多的城市商业以及民间银行,都有天然乐于将贷款向大企业投放的动机与欲望,但经济体系中真正需要资金的却是那些嗷嗷待哺的、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样,也就给了大企业一个制度“套利”的机会——根据自己的信用状况从银行以低息借得大量的闲散资金,然后再以高利贷的方式转贷给中小企业。为了谋得基本的生存权利,中小企业不得不委曲求全。这样,一种资金投放的扭曲,会势必加重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同时渠道运行的交易成本不断加大。如果是通过这样的渠道,那么信贷规模的扩大还能是经济复苏的一种征兆吗?即使真有简单的传递效应,那么很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迎来我们前些年经济危机来临之前的经济过热现象,中国的经济轨迹和政府政策也开始放置在摆动的“秋千板”:一种力量向上的时候,必须需要另一种相反的力量来大力打压;而一种力量向下的时候,就必须有同一种打压的力量来扶持。“秋千”在物理上虽然可以不断摆动,但幸运的是它仍有一种平衡的中心,而经济上的“秋千”平衡点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无从回答,当然更多的经济学家也是如此。

  另外,我们从股市的交易量可以看到,之前的沪深两市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2007年股市最火爆时的交易量。如果4万亿投资政策不幸仅仅成了投机客们的炒作题材,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投机客们资金充足、威力更大,那么政府的经济拯救政策不就刚好给了投机客们兴风作浪提供适宜的土壤吗?

  中国经济何时见底?首先应该是房价见底、农民工就业状况好转、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得以建立的基础上。在这些条件没有实质性见好时,侈谈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复苏阶段,不仅不利于政府借着经济危机痛下深化改革的决心,而且会让中国经济走入误区。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