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知名国企高管“全军覆没”,谁之过?

http://www.CRNTT.com   2009-02-28 08:45:31  


 
  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反腐方面的制度建设可谓繁复,反腐机构也可谓密实,但为何一把手腐败仍然此起彼伏?说到底,仍是监督不够,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一把手的权力太强悍了,强悍到一言堂的地步。北京大学教授李景鹏在《人治传统影响制度建设》一文中指出,在人治政治中,人的意志往往通过权力表现出来。因此,意志高于一切便表现为权力高于一切。和权力相比,制度则是可有可无的。显然,制度在一把手面前之所以苍白无力,正在于一把手藐视制度,藐视监督,把制度当作摆设。换言之,当一把手成了一霸手,在这种语境中,哪有法治可言,自然是赤裸裸的人治,一旦一把手习惯于人治,就必然轻贱制度,再健全的制度也会被推翻。

  此外,这一集体腐败案还有一点耐人追问,从一把手腐败为何蔓延到高管集体沦陷?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一些高管出于利益均占的心态,主动要求适应潜规则,去迎合一把手,在利益驱动下,他们形成了息息相关的利益联盟,彼此感染、彼此结盟。二是被潜规则。在面临腐败之前,他们也许有所担忧,但在一把手权力淫威下,他们不得不顺从。有人说,高明的下属应该同流而不合污,随波而不逐流,事实上,这何其难矣,在权力“绑架”下,有多少人敢不乖乖就范?最终往往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之所以出现这类情况还是与监督不够有关,如果有强大的监督和制衡,原本不想腐败的高管就会少一些被权力“绑架”的可能。

  说到底,高管集体沦陷不是制度之罪,而是监督乏力之过。监督为何乏力?这与公众无法深层介入有关,与现有的监督机制失灵有关。一些时候,企业的内部监督,或者同体监督,处于濒于失效的状态,而公众难以洞悉其内,无法获悉详情,发挥监督之效。比如有多少人知道企业高管的薪酬?又有多少人获悉他们的权力运作?日前,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兼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防腐败主要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权力公开透明,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没错,权力不透明,再好的制度也是白搭。

相关链接1:不必为“某知名国企”保密 (《北京晚报》评论员苏文洋)

  国资委纪委监察局日前公布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中透露某知名国有企业集团高管腐败窝案,称该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绝大多数中层干部涉案,几乎“全军覆没”,但国资委方面并未公布该企业的名称。在社会舆论的强烈压力下,昨日国资委新闻发言人证实“某知名国企”为古井集团。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企理所当然是人民的国企。人民是国企的出资人,是国企的主人。这些统统都是大道理。现实生活中,一个国企管理层腐败几乎“全军覆没”,在向人民报告时,居然连那个企业的名称都不让人民知道,一句“某知名国有企业”就“躲猫猫”了,无视人民的知情权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某知名国企”是谁,有必要向人民保密吗?人民没有知道的权利吗?知名国企多了,今日中国,不知名的国企少之又少。“某知名国企”究竟应当由人民去猜呢,还是国企管理者老老实实地向人民报告?假如采取公开透明的做法,而不是欲言又止、欲盖弥彰,本来是可以减少公众的各种质疑、猜测和流言。

  据此案剖析报告的分析,该企业由于“一把手”独断专行,有关部门对高管人员疏于监管,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致使腐败渗透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最终才出现了几乎“全军覆没”的局面。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两条原因没有说到:一是人民特别是国企职工对企业的知情权、监督权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二是有关部门对国企腐败和反腐败的信息实行了高度“垄断”。

  一个知名国企高管人员腐败到几乎“全军覆没”的局面,意味着这个国企的高管已经不满足于高薪,而是要将整个企业吞噬掉,将全体人民的财富化为少数管理者的囊中私物。我们不但想清楚地知道“某知名国企”的高管集体腐败给人民造成了多少损失,更想知道这些腐败分子是连根拔去了,还是留下一部分人“戴罪立功”。如果是斩草不除根,我们就更有必要知道“某知名国企”是谁,今后对其加大监督力度。

  事实已经反覆证明,并且还将证明,国企反腐败必须走群众路线,不能完全依靠“自己人”监督“自己人”,体制内自我反腐的结果,永远无法改变“一把手”独断专行,有关部门对高管人员疏于管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的弊病。“医不治己”。再好的医生都治不了自己的病,何况是企业管理者根本不可能担负起给自己治病的医生角色。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