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马英九:永怀经国先生

http://www.CRNTT.com   2009-04-12 08:11:32  


 
  我回去查了“总统府”公报,当年12月7日“中央政府”从成都迁到台北,并没有作过任何宣布。一周后,我第二次奉召到七海寓所,还是在他的卧房,他还是躺在床上跟我谈话。我向他报告查询的结果,他说:““中华民国”“宪法”,就是“中华民国”的法统。依照“宪法”选出来的中央民意代表,就可以代表“中华民国”的法统,不必再增设大陆代表。” 我当时听了,真有说不出来的欣慰。因为我本身就反对在未来的“国会”设置大陆代表,因为既不合理,也行不通。如果能这样做,为何36年前第一届“立法委员”任满时不做呢?为什么要等36年呢?这是完全说不通的,人民绝对不能接受,所以我当然反对。经国先生的决定,解开了当时的一个死结。许多资深中央民意代表虽然不满意,也不便大声反对。如果他当时不是如此裁决,必然会造成极大的争议,也必然使外界质疑政府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诚意。

  那天晚上离开七海寓所,抬头看到满天星斗,想到刚才经国先生的决定,内心充满温暖、舒畅与感动。要知道,我虽然只是一个秘书,但是我也在观察经国先生对这个重大问题的决策是不是符合民意,而他确实作出了勇敢而正确的历史性决定。经国先生不是“宪法”专家,但是他的“宪法”见解绝对不输专家,让人实在不能不由衷敬佩他的英明与睿智。

三、国大抗争 最后一瞥

  民国76年(1987)12月25日,经国先生去世前19天,他坐着轮椅出席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的行宪纪念日活动。当时民进党的“国大代表”在台下高举白布条抗议,大声鼓噪。经国先生不受影响继续致词,致词完毕,当他坐着轮椅离开时,我看到他回过头对台下的抗争者深深看了一眼。那个眼神所表现的涵义,让我当时非常震撼,也非常不舍,至今难忘。

  19天后,经国先生就过世了。当时我想,“国会”改革案如果能早一点完成,也许就可以化解这些不必要的抗争。但是这个案子当时拖了整整一年,直到民国76年(1987)7月李焕先生出任中央党部秘书长后才交给我加速处理。 当时李登辉“副总统”是小组召集人,当半年前我第一次向李“副总统”请示时,他就抱怨说:“这一年多专案小组都没有开会喔!”主管部门耽误的后果,也由经国先生概括承受,我的难过与不平,其理在此。经国先生逝世后,李秘书长带着我到处去说明这个方案,尽管有些资深中央民意代表炮声隆隆,中常会最后还是通过了改革方案。事后想来,如果方案早两个月出炉,也许可以避免行宪日当天的冲突。回想起来,我至今仍感心中难安。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感人的小插曲。研商“国会”改革的那一段时间,媒体有一些报导,说我饱受若干资深中央民意代表的压力云云。有一天早上我到家对面的兴隆公园去跑步,跑完正要离去,突然有一个小男孩,手上拿着一张纸条送给我。我接过来一看,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谢谢你最近推动的改革,我们小老百姓都支持你,加油!”没有署名。我立刻问小男孩,是谁要他送来的?小男孩笑着指向远处一位女士。我跟她打了个招呼,就赶去上班了。那一天,心中很笃定,因为我知道,我跟多数的民众站在同一边。

  民国77年(1988)1月1日,政府宣布解除报禁,报纸发行张数及内容不再限制。这项改革社会共识甚高,所以执行争议不大。大家都感觉到民主改革的气氛出来了,但没有想到,13天后经国先生却离开人世。当时举国哀痛,一般人民怀念他推动十大建设,把大家的生活改善了;知识分子则感念他的政治改革,把台湾政治变得更民主了,朝野都对他极为肯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