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杨伟民: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十大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09-05-13 11:37:48  


 
  三、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

  杨伟民说,很多人认为中国必须要保证8%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要解决就业压力。但是,“如果反过来,在发展目标上做一些调整,在推动增长方式上做一些转变,在扩大内需上做一些调整,也许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第一,扩大就业可以作为首要目标。一般来讲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就业,但是从现实来看,就业和增长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GDP有的年份增长很快,如2007年GDP增长13%,有的年份慢一些,如2008年GDP增长9%,但是增加就业的数量差不多,失业率也差不多。在现实工作当中,确实存在把增长作为主要的目标,而把就业作为次要目标,认为只要经济增长就业自然而然就增加了的问题。

  第二,通过扩大就业来实现增长。这次扩大内需的政策,实质上是通过保增长来实现保就业。这样一种模式容易形成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模式。但是如果通过扩大就业,也同样可以实现增长。因为按照收入法来分配GDP的话,只要一个人就业,必然要增加GDP,因为有了就业,就有收入,就会计入GDP,这还有助于形成消费主导型的模式。

  第三,立足保就业实现促增长的目标。我们应该更多地立足于就业,而不是立足于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也应该更多用于保就业,而不是更多地扩充生产力。 

  四、总体战略与整体功能

  杨伟民说,区域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大体均衡。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如果占有40%左右的GDP,应该相应占有接近40%或者大体上差不多的人口。西部地区同样,如果GDP少,人也少,最后西部和东部人均GDP的差距就会缩小。

  二是各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如果各个地区之间公共财政支出水平差不多,那么我们所说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差不多实现了。为什么提出均等化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太不均等,最应该均等的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和城市之间差很多,这些都是属于区域协调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人口与经济的规模应该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比如北京城市规划认为最大的承载量是1800万人口,就是根据北京最短缺的水资源来决定的,即使考虑到南水北调,北京最大的承载量也就是1800万人。

  四是空间结构要高效清晰。这就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明确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空间中,哪些区域应该优化或者重点推进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发,哪些区域应该限制或者禁止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发,配套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措施。这还要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在政绩考核当中,不应在每个地区都考核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同样的指标。

  五、重视“三农”与城市化

  杨伟民说,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的课题。如果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应该实行既允许农民工进城就业,也允许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比较彻底的城市化政策。原因有四:

  第一,可以促进消费。

  第二,可以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可以减少耕地压力。我们要保护18亿亩的耕地,经过比较和分析发现,真正占地的不是城市建设,而是农村村庄建设,村庄建设当中最主要的是农村居民建房。

  第四,可以使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解决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问题,要从两方面入手,就是从供给上降低房价,从需求上培育新的消费群体。从供给上降低房价,控制和减少税费和地价。从需求上讲,可以逐步把农民工培育成为支撑城市住房市场的消费群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