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二十年两岸大局观 马英九变数不大

http://www.CRNTT.com   2009-09-05 00:17:34  


 
  经不足促政 

  马英九上任立刻积极开展两岸的经贸交往,也获陆方的大力配合。 先经后政或先易后难固属务实之举,但政经之间并无发生学理上之必然关连;经济和政治毕竟各有其范畴,二者当不可等号化之 。在有关“国家认同”的政治问题上,经济方法或可有助于营造有利的环境,但绝无替代性;两岸尽管在经济方面愈走愈近,政治上却依然可以渐行渐远,甚或积重难返。何况“国家”的认同毕竟不能只言利而不及义,更不能只求同甘而不愿共苦。 

  例如,欧盟当今局面之所以能经由始于关税联 盟继而共同市场之经济整合进程而成,若无政治上一致性的共识,必不可能。相反, WTO 同是经济统合的架构,却全无促进政治统合的作用。 

  因此,论两岸之统合,单凭经济必不足成事,政治才是最终依归。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两岸的难题不能只靠便易的方式解决,实事求是,对症下药,乃不二法门。 

  政治待协商 

  两岸的政治协商又可从何谈起?就台“主权”之坚持而论,马英九有关“中华民国”的论述和李扁等之独 台或台独的主张其实是仿如一物之多面,台内部蓝绿于此核心问题上的实际差异是相当有限。正因台方有此深植的“主权”观,陆方的“一国两制”方针过去在台一直欠缺市场,前景也难乐观。 

  马英九在台主政尚余三或七年,对“中华民国主权”的主张当无退缩的可能。有别于香港,对台而言,“一国”与“两制”是互不相容的概念,二者之间本存矛盾。何况陆方在“一国”层面上的高度专权,主导台方大局的主流政治势力,不分蓝绿,根本无望分权,自无丝毫诱因可言。 

  因此,除非陆方松化其“一国”之条件,承认“中华民国”的相当实体性,并协助提供台方最在意的国际空间及地位之保障,才有可能换取台方在“主权”上一定程度的妥协。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辩证道理,恰适用于此。唯有如此,上述陆方的领土意识和台方的“主权”意识之冲突,才有可能化解,双方才有可能在营造“国家认同”的政治工程上步入正轨。 

  另外,政治之所以要协商,在为求和平,离战争;和平则须以对方的意愿为大前提。有鉴于台方对陆方根深蒂固的疏离心态,和平的方法当不必然、甚至是不会营造出统一的目标。例如两德之所以能有和平又完整的统一,无非有赖东德对西德的全面臣服,实非当今两岸情况可比。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三十年前提出的不变最高方针,但可变的是如何对之加以诠释和付予执行的方法。总结此方针三十年来之未有进展,不容否认,其方法实有必要与时俱进。 

  再者,争议必不因被搁置而除,反有可能因而更加复杂和深化。若僵局一边不先让步,另边之反应必乃以拖待变。马英九对“中华民国主权”的坚定立场既有来自绿营的压力,也有他自发的因素,即便其连任后,可变的成数不大;则突破点即端看大陆胡温后期、及随后上任的50甚或60后的领导班子,能否在这政治问题上拿出大魄力来重新擘划。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