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扩大消费的三个主要着力点

http://www.CRNTT.com   2009-11-28 08:10:42  


 
                  三、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费、转移性支出和政府投资三个部分。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有直接影响,特别是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尤为明显。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不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间接增加居民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进而增加其他消费。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和机构研究中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论差别很大,但都认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是促进的。因此,政府支出结构调整对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1.中国文化、教育、卫生支出近年增长较快,但其在政府总支出中的比重并没有明显提升。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政府支出(即政府财政支出)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支出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建设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27.67%下降到2006年的10.86%,政策性补贴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13.06%下降到2006年的3.43%。

  二是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农支出比重先降后稳。2001年以前,这两项支出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此后保持稳定。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比重基本在4-5%之间,支农支出比重基本在5-6%之间。

  三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波动较大。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15.8%上升到1994年的22.07%,此后总体上呈缓慢下降的趋势,2005年下降到17.99%。2006年以后,随着国家较大规模增加对教育、卫生的投入,这一比重又呈上升的趋势。

  四是行政管理支出总体上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6.52%上升到2006年的13.95%。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变化也较大。其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上世纪80年代有较大提高,但在1996年以后连续4年下降,到2000年以后基本在13-14%之间徘徊。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始终稳定在5%左右。社会保障支出从1985年的1.55%上升到2002年的11.95%,此后一直在10-11%之间波动。总体来看,尽管2002年以后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有较快增长,但其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

  2.中国政府消费率接近合理水平,但公共支出比重明显低于同类国家水平。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消费变动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政府消费率(政府消费占GDP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政府消费率也越高。从1960到2005年,政府消费率的世界平均水平从14%上升到17%左右。其中,低收入国家从不足8%上升到12%,中等高收入国家从10%上升到16%,发达国家平均从15%上升到19%。

  二是人均GDP处于3千至2万美元的阶段是政府消费率快速上升最明显的时期。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均GDP为6千至1万美元的国家,政府消费率平均为16.7%,比6千美元以下的国家高2.6个百分点;而人均GDP在1-2万美元的国家平均为20.3%,又比6千至1万美元的国家高3.6个百分点。

  三是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消费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阶段,随着居民消费逐步由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将显着提升。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将逐步趋稳。

  目前,中国人均GDP约3000美元,政府消费率在14%左右,大体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水平相当,比世界平均水平约低2-3个百分点,但公共服务消费比重明显偏低。2007年,中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4.7和8.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9.9和18.3个百分点。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中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已对居民收入和消费产生了较大影响。

  3.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使得居民承担的比重上升,突出表现为学杂费比重显着提高,导致居民的教育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

  1992-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从84%下降到61.3%,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比从62.1%下降到55.4%;学费和杂费所占比重从5.1%上升到18.4%。2003年以后,随着社会教育经费的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学杂费比重终止了持续上升的趋势,稳定在18%左右。2006年以后,国家财政性经费比重有较大提高,学杂费比重则大幅下降。与此相对应,居民教育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在2002年后也呈稳中趋降的态势,这说明国家的教育支出与居民教育消费支出之间存在较大的替代效应。

  4.政府预算内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使得个人的卫生支出比重上升,居民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提高。

  1985-2001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38.6%下降到的15.9%,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28.5%上升到60%。2002年以后,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卫生支出的增长,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也由升转降。与此相对应,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在2002年后趋于稳定,并在2006年开始下降。这说明国家的卫生支出与居民医疗卫生消费支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替代效应。

  5.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力度不够,使得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进而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降低。

  1990-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同时期,居民社会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长36%,远远高于居民各项收入来源增速,对可支配收入的负面贡献也从0.4%上升到8.1%。这使得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总收入增速,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为明显。这些特点在2000年以后表现得更加突出。

  6.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性支付实际上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000年以后,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差距的贡献率始终在33%左右。由于转移性收入的主体是离退休金、价格补贴、社会福利救济等财政性资金的转移支付(占60-70%),因此这种转移性支付实际上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的补助不够。

  7.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不够,还导致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

  政府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为居民提供较为广泛的社会安全网,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进而减轻居民防范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但1990-2007年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66,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与城市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这说明政府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不够,是中国居民储蓄连年增长、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