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治理择校须拿部门既得利益开刀

http://www.CRNTT.com   2009-12-23 11:37:00  


目前的乱象是,家长们一边在痛骂择校费,一边却甘愿用白花花的银子换取孩子进入名校的机会
  中评社北京12月23日讯/《新闻晨报》今天刊登评论员熊丙奇的文章“治理择校须拿部门既得利益开刀”,文章表示,“在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三年多以后,择校情况如此严重,义务教育学校存在着这么明显的办学质量差距,还是令人触目惊心。教育均衡之所以不能推进,关键在于,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远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划算’。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必须拿相关政府部门的‘既得利益’开刀”。文章内容如下:

  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在开封,初中学校存在冰火两重天的情形:按照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一二年级原本应该分别有300多名和500多名学生的开封十二中,初中部三个年级只有四个班,其中一年级一个班,只有9名学生,二年级也是一个班,有12名学生。与此同时,在开封第十四中学,原来每届只有8个班,后来发展到每届10个班。从2008年开始,每届招到了14个班。(央视《焦点访谈》12月21日)

  择校,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在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三年多以后,择校情况如此严重,义务教育学校存在着这么明显的办学质量差距,还是令人触目惊心。

  为何择校总是治理不了?一直以来,各地教育部门的解释是,教育资源有限,历史欠债过大,因此,均衡只有慢慢来,总不至于“削峰填谷”,以影响义务教育质量为代价来推进均衡。于是,法律明文规定应该取消的重点校、重点班,依旧在一些地方存在;政府部门明确规定要取消的择校费、借读费,在一些地方以赞助费、“自愿”捐资助学名目出现。

  真是教育资源有限,历史欠债过大吗?笔者并不这么认为。教育均衡之所以不能推进,关键在于,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远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划算”。

  首先,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符合教育锦标主义。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来说,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部分学生的升学竞争力,是实现教育政绩的重要手段。

  其次,择校的收益,可以减少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而义务教育均衡之后,意味着择校费、借读费(包括变相的择校费、借读费)也就失去生存土壤。与之对比,义务教育不均衡,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反过来,可以明里暗里收取择校费,实现创收。据国家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一项审计结果显示,有3个省未按照规定的分担比例落实资金,少承担资金1.08亿元;有6个省的财政、教育部门共滞留中央“两免一补”专项经费1.89亿元;有29个县的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分配并拨付到有关中小学校账户资金1.10亿元。由此可见,教育不均衡,无疑是一块谋求“教育收入”的“肥肉”。

  再次,择校的存在,可以提供权势运作的空间。每到新学年开学之前,一些名牌小学、初中的校长,都会面对雪片般的“条子”。都是哪些人递条子呢?假使学校均衡了,各校办学质量一致,何来“条子”?

  多年来,政府部门围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采取了包括禁止小学入学考与小升初考、推进就近免试入学等措施,而择校热依旧。分析这些措施,其缺失的正是对政府部门本身的监督。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必须拿相关政府部门的“既得利益”开刀。一方面,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对不履行教育投入责任与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的各级政府部门官员严肃问责。另一方面,应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及拨款方式,应改变以县乡财政为主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逐渐推进省级统筹,同时转变义务教育经费层层拨付的方式,直接将经费拨付到学校账户,避免挪用与挤占。

  此外,应推进义务教育中小学的管理制度改革,明晰政府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建立权势影响办学的防火墙,实施中小学的校本管理,这样,中小学的办学,就会拥有自主权,避免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直接办学,干涉学校的招生、培养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