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盐老大”的暴利 从何而来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11:31:28  


 
                 销售:以加碘的名义高价出售

      高碘地区也强行推广加碘盐 

  碘缺乏病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儿童智力、造成肢体残缺。此前,中国碘缺乏危害涉及面广、人口众多、危害严重,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为此1994年中国开始推广“全民补碘”,食盐专营制度再次加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食盐专营制度保证了加碘政策的顺利推行,同时也对盐业的质量安全提供保证。但是我们也发现,在专营背后还隐藏着经济账。如:高碘地区买不到非碘盐,各地区碘盐价格的提高等等,都和盐业垄断有关。同时垄断者也必有谋取高利润的冲动,碘盐比非碘盐售价高很多,因此,原本不需要碘盐的高碘地区,也被盐业部门强行推广碘盐。以加碘的名义来进行垄断,加碘本身为垄断带来一个正当化的理由。 
 
               加碘后,一吨盐从450元卖到2000元
 
  加碘环节是“升值”的关键环节,这也是盐业公司的“专利”。一般情况下,盐业公司委托盐厂加碘,然后从盐厂采购大包装的加碘食盐,随后将采购来的大包装加碘食盐改换为小包装,再批发给本地的转(代)批发点。据调查,目前盐业公司从生产商手中购买大包装加碘盐的平均价格为每吨450元,改头换面之后,小包装加碘食盐的平均批发价约为每吨2000元,这也就是说在加碘盐的流通过程中,利润高达4至5倍。 

  更有甚者,甚至直接让企业加工小包装加碘食盐,也就是说根本无需自己加碘和改换包装,然而加碘费用和小包装费用却依然计入盐业公司的销售成本。 

  以北京市为例:目前中盐北京盐业公司销售的食盐价格为1.30元/斤/袋(2600元/吨),批发价为2180元/吨,去掉采购、加碘、包装、批发经销等费用——加碘的额外费用仅为25元/吨,排除非经营性支出,其净利润高达67%,而制盐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4%。 

                  执法:行政开支也成为食盐成本 
 
     盐业公司也是盐政执法者 

  目前,中国盐业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食盐专营企业(盐业公司),从事食盐批发业务,通常挂盐务管理局牌子,政企合一;另一类是制盐企业(盐场),体制形式多样,大多为国有企业,隶属各地方政府部门。 

  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盐业公司和盐业局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盐业专营制度实际上是在各地区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由政企合一的盐务局以及盐业公司组织实行的。盐业公司既是食盐的经营者,同时又是盐业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门,还掌握着企业赖以生存的食盐计划生产指标。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盐业公司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无法做到公平行政公正执法。其结果就是各盐业公司为获取利益的最大化“吹黑哨”。 
 
    行政开支最终转嫁消费者 

  全国各省市的盐业公司,除了专营销售盐品外,还承担着盐业行业管理和盐政执法的工作。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形式下,盐政管理(包括执法队伍和执法费用支出)的行政支出也由各地盐务部门承担,成为食盐销售的成本。
 
  浙江象山县盐务管理局负责人称,盐务管理局承担着维护辖区内老百姓用盐安全的职责,但是上级却从未给盐务管理局发放过经费,巡查车辆人员工资,都是各地盐业公司自己承担。据介绍,学校、工厂等人口密集区,盐业公司执法人员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是否使用私盐,是否使用加碘盐。此类盐政行政经费开支,由盐业公司自行承担。 

  有人认为,盐业市场化将可能导致食盐价格上升,但事实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据估算,如果取消垄断专营,北京市碘盐的价格可保持在893元/吨,合0.45元/斤/袋。按国家计划,北京市每年销售的食盐总量为12.60万吨,这样算来,如今北京市消费者整体每年就可以省下2亿元。 

  中国的盐业专营,其初衷与古代的统治者们不同,后者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但今天,盐税在财政收入中已经无足轻重,与此同时,它也无关国家安全,完全不具备继续垄断的理由。盐业改革的阻力,主要还是在于产销上千元的巨额“价格差”,说穿了,还是“既得利益”四个字。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