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马英九最近比较烦 如何看他

http://www.CRNTT.com   2010-01-27 10:17:42  


 
     历史人物马英九

  任何人物都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历史潮流,浩浩荡荡,能“顺之者”,即“与时俱进”,“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则“昌”;“逆之者”则“亡”。马英九作为历史人物,自然也跳不出这一规律。这就意味着,今天的两岸也必须“历史地”看待马英九此人,也就是说,一要包容其“局限性”,二要看到其“顺流而行”;三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马英九。如此,那就可以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首先,马英九“一个中国”观点的核心是“中华民国”,这是历史形成的。作为一名“在台湾制造,在香港出生”的中国人,马英九自幼成长于“中华民国”的环境中,生于斯,长于斯,当市长于斯,当“总统”也是于斯,在马英九的历史观里,“中华民国”就是他的“中国”,因此,马英九的“一中各表”特别在意“正视现实”,应该予以宽容并理解,指望马英九超越历史形成的观念,一需要时间,二需要耐心,但更需要建构形成新观念的时空条件。

  第二,马英九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520就职演说),“中华民国宪法”就是“一中宪法”。马英九认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分享与传承共同的血缘、语文、历史与文化”(2010年元旦献词),这是传承于历史的现实,也是“一个中国”的历史给马英九烙下的“中国印”。笔者赞赏马英九,就是因为他能“顺流而行”——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是命运共同体,有了这个共识,马鹤龄先生的遗愿“化独渐统”就不会是虚拟的愿景。

  第三,“化独渐统”是两岸发展的大历史趋势,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的,不要说美国坚持对台军售,就是美国把整个军火库搬到台湾去,也是不可阻挡的。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就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就忘记了统一。”一点不错,中国人向往“四世同堂”的幸福感,向往“天伦之乐,善始善终”,往大里说,就是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情结。但是,在今天两岸的政治现实面前,关键就在于要把握两个字:“化”和“渐”,也就是说只能“慢工出细活”,要“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还是大陆的“和平与发展”,立足点就是阶段性,节奏感和渐进式。

  第四,历史上的人物只能做历史条件范围内的事情,换句话说,也就是“今天”只能做“今天的事情”,能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就是为“明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那么,什么是“今天的事情”呢?那就是加强和深化两岸方方面面的交流,台湾同胞可以到大陆“自由行”,大陆同胞同样也可以到台湾

  “自由行”;台资、台商、台生可以到大陆自由发展,陆资、陆商、陆生也同样可以到台湾自由发展,两岸应该从生产要素的合作走向产业和项目的合作,并从中摸索建构两岸可以接受的经济政治合作机制,这是从“今天”走向“明天”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因为马英九的“局限性”而把马英九视作“和平台独”或“和平分裂”无异于“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有这个必要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