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舆论如明镜 美丑都应照出

http://www.CRNTT.com   2010-03-15 11:16:24  


“马上就好”的期望值约高,批评之声就越大。
  中评社台北3月15日讯/法学教授陈长文律师今天在《中国时报》发表文章“舆论的明镜,美丑都应照出”。作者表示,对马政府的评价应该公允:“舆论是一面镜子,固然要照出政府的丑处,但也该映出政府的美处”。文章内容如下:

  检视马英九上任后近二年政府表现,可挑剔之处不在少数,金融海啸冲击,重创前年底到去年中的台湾经济,而八八水灾的重大伤亡引发重大民怨,从那时候开始,马英九的民调就逐步低落至今。而这样的负面惯性,似乎并没有因为去年底到现在,一连串的好消息有所扭转。

  失业率虽仍维持在高档,但已数个月连续下降;去年原不看好的经济成长率,在第四季硬是冲到了九.二二%,而今年的成长率对应景气的上升,也可望调升为四.七二%,牛年股市上涨了七五%,股民从郁闷中走出。换言之,这些好消息似乎在一些知名政论家的笔下、电视名嘴的口中仍是一文不值,无能的大帽子,仍然紧扣在马英九的头上挥之不去。这似乎有一些不公允的偏斜。

  媒体人、政评家固然是永远的在野者,但并不代表不能客观的纵论执政者表现可称道之处。

  这中间有两面逻辑的存在。如果说,评论者以结果论认为去年台湾经济低荡,政府要负全部责任,国际金融海啸不能做为推托藉口,因此批判政府;那么今天,评论者就应该肯定今年开春以来经济回温的表现,政府功不可没。同样的,如果论者认为,今年的经济回温是民间活力所致,与政府关联不大,没必要褒奖,那么就该回头检视,去年经济低迷时,政府是否承担了不相称的负面批评?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用来呈现这种“负面惯性”。日前读者文摘进行了一个对于名人信赖度的调查。笔者仔细看了这项调查的结果,发现其中可以有四种解读方向:

  一、若“只选一个最信赖的人”,马英九在八十位名人里排行第三,仅次于证严法师和李家同教授,在政治人物里则排名第一。二、若给八十位名人分别打分数,则马英九在政治人物中排行第二,仅次于王建?。三、若从政党比较观点,在两大政党的领袖人物中,马英九的信任度评分仍远较苏贞昌、蔡英文与陈水扁受人民信任。四、马英九的信任度评分还不及知名艺人林志玲。

  这四种解读中的前三种都是对马英九有利,但最后舆论与政评者却挑了第四种解读,又对马英九揶揄了一番,制造出一种“马英九不被人民信任”的印象。

  当然,舆论的在野性,会倾向批评执政者。但从信息观点言,若仅呈现负面事实,不呈现正面表现,既无法让人民得知真相,也会打击公职人员士气,使想做事的人对政治气馁,形成人才的逆淘汰现象,对人民也不是好事。

  而另一种父子骑驴式批评,也经常在政策个案中发生。

  在新流感疫情初起时,前“卫生署长”陈建仁曾预估台湾将有七千人死亡,在野党“立委”也要求政府应启动“国安”机制,提高疫苗的准备量。当时的标准认为,防疫宁可过之而不要不及,毕竟是面临一个未知的风险。而在“卫生署”与学者专家努力的推动防疫措施之下,台湾的新流感死亡病例四十一例,以死亡率来看在OECD排名第三低。这本应是很好的成绩,结果不但少有人给予掌声,同一位在野党“立委”转而批评“买那么多疫苗用不完,应该要检讨”。此时的标准又改为“准备太多太浪费”了。

  “怎么做都被骂”的氛围,会产生政府官员“怎么做都不对”困境,对人民来说,就是“什么都做不成”的无奈。政府固然应被检验,但检验标准应一致。因唯有一致的标准,执政者才能够知道人民的意向,施政有所归属。

  最后,对政府,笔者也有不满意地方。如:执政者并没有卯足全力在制度改造面向上落实妥速审判目标;并未建制政府律师制度来确保依法行政的行政效率;不肯用心对庞大“国防”预算做妥适调整与规划;笔者虽屡屡建议,政府都麻木没反应。但这些“不满意”,并不会因此遮蔽我对政府好成绩评价,而一竿子打翻所有表现。也因此,笔者不认同部分评论者动辄以“无能”、“什么事都没做”来评价政府,这样极负化式的评价,对台湾不是好事。

  舆论是一面镜子,固然要照出政府的丑处,但也该映出政府的美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