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何处安放赵本山的“慈悲” | |
http://www.CRNTT.com 2010-04-14 12:00:26 |
在近日召开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上,赵本山充满诚意地呼唤批评。他说:“很希望专家提出意见,同时给出批评和提醒,多批评,少夸奖!”但等某教授提出“伪现实主义”等批评后,本山大叔对批评者如是“指责”:“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把全国那么多观众弄乐了,就是最大的慈悲和善良……一部作品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会从心里接受各位的意见,但是不要把我导偏了,不如您自己写个剧本,自己拍一个,如果您拍的那个收视率比这个高,我当时就给您跪下。” 如果报道的说话情境属实,我倒开始欣赏本山大叔了,因为这话背后的冷幽默是很有智慧的:如果有人批评一只母鸡下的蛋不好吃,这只鸡应该勇敢地反击批评者说,你来下一个我尝尝? 显然,赵本山的雄心勃勃来自“会下蛋”。这仿佛是说,只有会下蛋的鸡,才有资格评论鸡蛋的好吃与否。说白了,本山大叔充分显示了控制文化资本的“大家”所具备的雄心:我才有资格拍摄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你有吗?赵本山和《乡村爱情故事》的编剧都宣称,他们就是农村出来的,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农村。但农村出来的人拍摄的农村剧就一定好吗? 其实,几乎所有创作者和批评者的对话,都存在上述矛盾:批评者觉得作品问题多多,而创作者觉得作品瑕不掩瑜。就此而言,本山大叔的“着急上火”无可厚非。就算是显得横了点儿,按照研讨会上的“比较法”,在众多不良电视剧中,《乡村爱情故事》就是好的,在众多霸气浓郁的大哥大中,本山大叔的态度算是友好的了。 问题在于,为什么赵本山可以面对众多的批评而从来不反思?为什么在这位不断强调自己来自底层、“接了地气”的艺术家,却恰恰没有谦卑和温和? 不妨从他的话中来体会这个问题的答案。据报道,赵本山宣称:“开心快乐最重要,我们应该把老百姓批评的权利还给老百姓,如果谁反对快乐,谁就是不想让大家伙儿快乐,无论如何快乐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赵本山的逻辑中,“快乐”如此重要,以至于成为一种“慈悲”,也就是成为一种对大众的关爱和怜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把全国那么多观众弄乐了,就是最大的慈悲和善良。” 原来“慈悲”这么简单!只要我能哄你笑了,那就是慈悲!赵本山可以雄赳赳气昂昂地宣称自己的主张。这种宣称的背后,原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面对宇宙苍生如此慈悲:我让你们笑了,我的作品提供了“快乐”,我可以让你们快乐地活着,我多么慈悲啊! |
【 第1页 第2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