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法国总统的亲华与反华

http://www.CRNTT.com   2010-04-29 10:39:26  


“中法文化年”成为2004年中法两国外交和文化界的重头戏,图为北京正阳门在开幕当天特设的灯光夜景
  中评社北京4月29日讯/那个“反华政客”萨科齐突然对中国盛赞有佳,并希望中法两国“向前看”、让“一切误解都成为过去”。这位总统曾被认为是“历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中最反华的一个”。而他的前任,从戴高乐到希拉克,都被亲切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多愁善感,善于给外国人戴上各种“帽子”。但接下来的专题通过回顾二战后的法中关系,将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无论是老朋友,还是反华敌人,都是一种暂时性称呼。
 
  ●戴高乐:不亲共,但认识到中国的价值

  ○亲中反美 
 
  1964年,戴高乐让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他还曾表示要访问中国,并公开对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表示支持和尊重,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称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法国总统。不仅如此,戴高乐在任职期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迫使美国从法国撤出基地,独立发展核力量,奠定了延续几十年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对共产主义无好感 
 
  然而戴高乐并不是一位热爱东方文化的人,对共产主义也素无好感,他在二战前对1936年共产党“联合阵线”政府态度冷淡,二战期间在“自由法国”运动中排斥共产党人,并在诺曼底登陆后让法军加速前进,以免使人数高达50万的共产党地下军获得太多民众支持。1968年5月,打着“毛主义”旗号的“五月风暴”在法国各地风起云涌,戴高乐政府的态度是强硬压制,拒绝妥协,并未因对方是“红色中国的信徒”就另眼相看。

  ●亲中既能体现外交独立,又能讨好选民 
 
  由于二战的沉沦,战后的法国在西欧一直抬不起头,国内党派纷争,政局混乱,非洲殖民帝国的瓦解,尤其是对阿尔及利亚统治权的丧失,又极大损害了法兰西的民族自尊心和戴高乐的个人威信。在这种情况下,高举法兰西民族主义的旗帜、重塑独立自主大国形象,成为戴高乐眼中提振法兰西民族凝聚力的捷径,摆脱美国和北约的窠臼,亦成为实现独立自主目标的必然选择。 
 
  在印度支那、在非洲殖民地,戴高乐早已和红色中国打了许多交道,在他看来,和同样被孤立、游离于东方阵营之外,需要朋友的中国结交,是既务实又稳妥的策略。相较于他拥抱苏联可能引起的轩然大波而言,和中国结好既有助于塑造法国独特的外交形象,又不会引发过多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红色中国在法国形象非常正面,以萨特为代表的一大批法国主流知识分子公开宣称信奉毛泽东思想,电影界、文化界和工人阶层中都有大批新中国的支持者,“和中国握手”不但能得到广泛民意支持,还有助于分化强大的法国左翼势力——由于中苏论战,法国左翼内部已出现明显裂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