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816”巨洞里藏着多少核秘密?

http://www.CRNTT.com   2010-05-20 14:03:53  


 
  正在加紧安装的原子能反应堆,没等到投产便中途夭折。彼时,816洞体工程已完成85%,安装工程完成了64%,总耗资7.4亿元,还需要2亿多元的投资和两年时间,反应堆便可投入生产。
 
  “全厂一下子人心惶惶,不少人都要求调走。”韩明回忆。他还记得当时一位老工程师说:“原先我们都是国家最信任的人。现在没人要了,开始找爹找娘了”。
 
  816厂一位刚毕业于清华的大学生回到家乡重庆丰都县,当即被任命为某局局长;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技术员去了湖南某市的粮食部门。但这些原子能技术人员去得最多的,还是当时正在筹建的秦山和大亚湾两个核电站。韩明也有此意,这念头却被父亲生生斩断。一辈子为保卫核安全工作的韩志平,不能容许儿子在工厂面临困难时脱身离去。
 
  1984年6月,816厂彻底宣布停建。核工业部一次性下拨了1920万元,讲明用于全厂职工三年的生活费用,之后自动遣散。韩志平在内的整个厂班子全部退二线,只留下一名最为年轻的工程师徐光,担任了厂党委书记。
 
  化工出身的徐光对“末代书记”这个称呼十分反感。他多次在厂大会上公开扬言:搞不活816,死不瞑目;工厂唯一的出路是,改行,生产民用产品。
 
  北京大学核物理系毕业,当时担任技术员的胡林丹回忆,当年全厂以各分厂、部门为单位,各自为战,以本职工作为转行方向。“打铁钉”的是负责采购物资的供应处,该部门发现当时市场上铁钉奇缺,便从上海买来制钉设备上马;负责机械设备维修的机修厂,搞摩托车消音器;负责房产建筑维修的修建处,搞大理石厂。人造革、电解锰、胆红素……数十个分厂和部门各显其能,产品无所不有。还有人养蘑菇、烤面包。
 
  今天,麦子坪村的“816公园”里有一座名为“志同台”的凉亭,上有一副对联:“丰功伟业追忆蘑菇云彩,振奋精神展望锦绣前程”。事实上,曾为制造“蘑菇云”挖成的“816”洞体,收获的却是一大堆蘑菇。
 
  孙竹军便是那个种蘑菇的人。他挑选了一间离洞口大约一千米的侧洞,买来菌种、稻草和锯末,用塑料布包上,放到木架子上,每天都能出三四平板车的鸡腿蘑、金针菇和口蘑,沿厂门口叫卖。厂里允许他免费使用洞体,只图这个副业项目能承载十来个就业人口。
 
  蘑菇销路不佳,只种了一年。孙竹军总结原因说,当时国人的饮食观念还停留在“肉比菜好”的阶段。
 
  韩明妻子贾丽所在的印刷厂也搞起了对口的副业,而韩明所在的核反应堆分厂只能另寻他路。1984年8月,分厂厂长带着他去深圳考察一家港商办的气体厂。不敢明说,装着过路讨水喝,与工人搭讪,“这是做什么的呀?”“哦,氧气。氧气是干什么的啊?哦,电焊。那这东西好不好卖呀?”
 
  深圳之旅让韩明知道,世界上还有他从未听说过的一种东西——“红包”。他对一位大学同窗痛切地进言:“你得告诉你父亲(一位国家领导人),这样下去可不行,咱们国家不变成资本主义了么?”
 
  “没想到,我们回来没几年,全中国都这样啦。”韩明说。
 
  这些厂大多不久便难以为继。它们均沿用代价高昂的军工生产模式不论,当时每上一个项目、扩充一条生产线,甚至用旧厂房改建几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816厂都需要请示远在北京的核工业部。“军工厂——最典型的国企,面临转型危机是一定的。”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赵楚说。
 
  核反应堆分厂最后搞的项目是闭路电视,韩明成为一个推销员。他的体会是:虽然这种工作让一向高傲的816人很不习惯。但每一次提到工厂的核军工背景,对方的信任度都明显增加。
 
  新的厂班子常就大事征求韩志平的意见,但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很久。1987年,他由老伴陪同,去成都的干休所养老。或许是他不忍目睹这家自己投入后半生的国家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只是偶尔回到麦子坪看一看。
 
跟地方搞好关系
 
  但816人并未放弃这样的期盼——有一天,那个巨大的洞还要继续挖下去,核反应堆总有一天要继续建造。
 
  遗憾的是,这期盼被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亲自否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