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无须担心粤语消亡

http://www.CRNTT.com   2010-07-23 10:15:00  


 
  北京官话成“通语”:为商业、行政便利而为之 
 
  与雍正年间的“粗放式”推广相比,后来“通话”的发展显得平滑得多。晚清光绪年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去日本考察学政,回来后上书要求统一国语,获得了张之洞等人的赞同。清廷于是颁布《学务纲要》,称“民间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语,办事动多扞格”,因而“拟官音统一天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中国文一科内附于官话一门”。可见,人们办事不便,是当时推广统一读音主要动因。 
 
  晚清光绪年间的“推广通语运动”,让北京官话成为正式的“通用语言”。中国在秦汉时期早已实现文字“形义上的一致”,但读音的统一和推广全国通用的“标准国语”,却自光绪年间才提上日程、直至民国时期方有实践。国语的颁布,并非出于政治要求,而是为了商业和行政上的便利,加上现代影音技术发展,电影、广播逐渐需要统一读音。而国语本身,也是“交际功能”大于文化价值。 
 
  南宁式“推普”:方言在人为干预下被“招安” 
 
  通用语言主要是一种交流工具,但强制推行的结果通常都是负面的。广西南宁的语言格局本是城区说粤语(“南宁白话”)、城郊说平话或壮话。90年代初实施“全面推广普通话”后,方言电视、方言广播、甚至方言出租车电台都停播,学校也劝禁学生使用方言。这些措施造成南宁本地方后来言急速流失,至今南宁话基本从南宁市区公共场合退出。有研究称,如今南宁市区15岁以下能使用方言的人口几乎为零。 
 
  普通话占据强势地位后,南宁当地有人呼吁“复兴粤语”,也有人质疑:“没有方言,南宁还是南宁吗?”不少南宁人羡慕梧州人和柳州人,羡慕每一个能说方言母语的城市,羡慕说方言的城市背后自信的“底气”。说方言本来是个自然文化现象,但在南宁的例子里,方言则错被当成标准语的“假想敌”被招安了。

  粤语需要自由,无须特别保护不必过度担心

  语言是交流工具,方言与身份认同有关 
 
  对于“通用语言”是否意味着废弃各地本地语言,答案是否定的。方言被誉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有时候甚至还是地域优越感的载体,使用方言,固然能有助于延续本土历史文化,但更重要的也更实际的作用,是给同属于一个地方的人们一种身份认同感。 
 
  随着现代社会的流动日益增强,“移民城市”越来越多,语言承担的交流功能盖过文化属性。典型的例子是到外来移民学习本地语言,更多是为了与人打交道、找工作和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而并不一定出于对当地文化的热爱。 
 
  保护方言和保护传统文化没必然联系 
 
  在“保卫粤语运动”开始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系一位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力撑粤语的后面,是对传统文化遗失的痛心”。粤语被赋予了与“骑楼、西关大屋、粤曲”等象征岭南文化的符号相当的位置,不少人也因此以“保护传统文化”之名,提倡要对粤语多加保护。 
 
  但粤语当初“被保护”,其实也并非源于对文化的敬仰。如今成为众矢之的的广州电视台,其前身(广东珠江频道)曾在1988年获国家广电部(现国家广电总局)特批保留粤语节目,主要还是出于抗衡香港传媒对珠三角的影响力和争夺收视率。 
 
  粤语影响力扩大,与地缘优势有关 
 
  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甚至文化传统都极为类似,这是粤语及粤语文化的“发扬光大”的重要地缘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粤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也离不开香港文化和娱乐事业的大举“北上”的推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