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禁得起推敲的国史是怎样修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8-11 09:16:00  


 
  不少人指出,“国史修订”不同于以往的修史,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在排版、训诂、注解等方面修正,一些人进而希望此次工程可以改变“老点校本”受时代局限而沾染的片面政治色彩。

  其实正如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先生所言,由于是“辅助加工”而非直接创作,政治风气对老“点校本”的影响微乎其微,相比较于唐初对南北朝史书的直接增删篡改,和元、清对涉及避讳处的删削,老“点校本”对二十五史正文的改变,只是段落、提行、标点符号等,而在注释方面,也仅仅是繁简详略的不同,并不伤筋动骨,这种现象不独在史学,在其它传统国学领域,如《康熙字典》、《全宋词》和《辞源》等的编纂方面,也出现过同样的现象,其中饱含着老一辈学者的良苦用心。正因如此,如果“国史修订”仍限于版式、标点和训诂方面的微调,阵仗其实无需很大,裴松之注《三国志》,注解的字数倍于正文,不过一个人搞定;胡三省于颠沛流离中训诂《资治通鉴》,其间还丢过一次书稿,仍然可以独立完成,人少事简,固然工作量大,工作周期长,却也省却了协调和磨合,只要不把“修订”当做一个献礼性的、限时限量完成的使命,而仅仅当做一项精益求精的纯学术工作,早一天完成固好,晚一天完成又有什么关系?近几十年来,《二十五史》的流行版本并非只有老“点校本”,也有百衲本和武英殿本,甚至中华书局本身也有两个版本同时流行,坦率地说,能够直接使用《二十五史》的,至少是资格较深、基础较好的文史爱好者,训诂的意义相对有限,许多人读了大半辈子,也未必说得清自己读的是哪个版本。

  这并不是说“重修”无意义,而是想说,如此宝贵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原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前面说过,对于直接阅读《二十五史》层面的文史爱好者、专业工作者而言,版本只是个次要问题,现有版本虽有缺陷,但不致命,中国当代社会最缺乏的,是严肃性、专业性与通俗性、可读性兼备的,非“戏说”、“穿越”性的历史读物。近几十年来,影响最大的是这类书(如《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中国人史纲》、《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争论最多、甚至起负面影响最大的,也同样是这类作品(如《李秀成评传》、《宋景诗》和“评法批儒”等等),相对于在古人成品基础上小修小补的训诂、注释、排版,这种再诠释、再创作看似通俗,却需要更多的投入,如今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社会和民众渴望更多的精神食粮,希望了解更多的历史、掌故,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市面上充斥着太多的“戏说”、“穿越”,而类似《二十五史》这样卷帙浩繁的文言作品,不论是哪一种版本,显然都不适应“群众性”和“普及性”这两大启蒙需要。事有轻重缓急,如果说“重修”是锦上添花的好事,那么,看似不起眼的普及性、群众性“正史”读物的创作,才是雪中送炭的当务之急。

  顺便提一句的,是“重修”的价格问题,《辞源》不过改了个排版,价格就从380变作980;《汉语大词典》06年新版再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价格更从660变成2000,老“点校本”就已经“破千”的《二十五史》,又是如此阵仗的“重修”,究竟要卖多少钱?有圈内朋友猜测“至少8000”,倘果真如此,又有多少国人消受得起如此“精品”?倘读者寥寥,萃天下贤才,穷10年之力,这个投入产出比,岂不是有些太不划算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