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日”,是台湾青少年的文化时尚。 |
中评社香港9月12日电/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生赖奕佑在《中国评论》月刊九月号发表专文《如何认识台湾对日观的发展变化》。作者认为:“如果台湾人对日本的情感与亲日、媚日的行为是来自于日本皇民化运动的影响的话,那么这样的观点就无法解释在台湾未受殖民统治经验的外省族群喜欢日本偶像的比例高过本省族群的比例。”“在冷战结构下,台湾不只依赖与日本及美国的政治、军事关系,在经济上更是成为相互依赖的依存关系。这种政治、经济关系的建立才能重新催化台湾对日本记忆的重新解读。”文章内容如下:
近年来有些报导评论台湾人由于受过日本人半世纪的统治,使得台湾人在精神上受到日本人的阉割,产生一种台湾人亲日、媚日现状的逻辑思考。这不只是一种成见,也是一种误解。相关的文章从相同的角度评论同样受到日本人统治的韩国,认为韩国人虽然同样受过日本人的统治,但是却以这段历史为耻;而相较于此的台湾人,却对日充满怀念之情,将日本人对台湾的建设视为“德政”。相关批评多是忽略到台湾与韩国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的历史发展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一味地视台湾人对于日本的观感是建立在日本殖民统治的基础上,其实是过于简单的解释了问题的本质。分析历史的发展脉络有时可以让我们更加瞭解到问题的本质,进而能够更瞭解到历史带来的教训是为了不要再重演相同的错误与遗憾。
当论述台湾人的对日情感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台湾曾经受过日本统治。这中间有一个现象却不被重视,就是1945年战后的台湾人口约有600万人,但是1949后随着国民党政府的迁移台湾,带来一百多万人口,这些新加入到台湾的人口并未有受过日本殖民的经验,他们的对日情感更不会是受过日本统治所遗留下的身体记忆。其次,原本在台湾的600万人中,内部也分闽南人、客家人与原住民等族群,这三个族群在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其本身所接受到的殖民政策也并不相同,这也使得如果以单一角度论述台湾的对日观感,也就不免产生过于偏颇的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