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 |
张艺谋《山楂树之恋》的纯爱谬论 | |
http://www.CRNTT.com 2010-09-19 08:01:34 |
批判二:现代社会爱情观沦落 一位资深长影导演观影后说:“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张艺谋用一部纯爱影片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爱情观的沦落。”更有评论指出,在“星、性、腥”长期占据着各大媒体头条,“二奶”、“一夜情”和“自曝性经历”日渐成为“高频”公共词汇的今天,“柏拉图”式的纯洁爱情早已变成了令人倍感“陌生”的陈年往事,在此背景下上映的《山楂树之恋》自然也就成了公众寄托“纯净”与“美好”的“许愿树”。 总之,普遍的论调是,《山楂树之恋》中的纯爱,忠贞不二、毫不势利,与性爱无关,和所谓现代“堕落”的爱情观完全相悖。所以,主流声音才会如此推崇有加。 这种刻意营造的时代冲突实属谬论 在以前,社会也普遍缺少“爱情” 看完《山楂树之恋》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会认为影片很有感觉,“到处都有我们那个年代的影子。”可是那个时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人们由于禁锢而表现出了一定的“纯洁”,但表面之下的真实呢? 从爱情层面来看,在80年代以前,有不少年轻人的恋爱是通过组织安排的,爱情伴随着阶级感情、革命友谊。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了,年轻的姑娘们纷纷应征入伍,而让她们入伍的目的则是解决新疆镇守边防军人的婚姻问题。不能说他们之间都没有爱情,但是显然,这不是自由恋爱,没有产生爱情的情况也占大多数。在农村,婚姻主要还是由双方亲属坐在一起谈来决定,婚姻的基础是家长意志,又哪里是“纯爱”? 一直到1980年4月,我们才可以说,这个情况有所改观。标志是新《婚姻法》施行。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中国人终于承认爱情应该成为婚姻的灵魂。 在以前,择偶标准也很“物质” 我们再从价值观层面来说,也就是从“纯真”层面来说。都说现在的爱情堕落、腐化,被物质化了,但是实际上在80年代以前,那个时代的择偶也是有标准的。比如说在70年代,女青年的择偶标准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和“72条腿”(一套家具)。另外,在成分上,还有这么一个顺口溜——“50年代找干部,60年代找军人,70年代找工人,80年代找大学生。”在家庭背景上,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基本不通婚,干部子女和普通家庭子女难通婚,甚至双职工和单职工家庭通婚都有障碍。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