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要开放,不要“圆明园式的开放”

http://www.CRNTT.com   2010-10-19 09:51:14  


圆明园遗迹
  中评社北京10月19日讯/“仅就圆明园本身而言,一点也不‘闭关锁国’,可所有这些开放,却都是为了皇帝,而非民众,这样的‘开放’,是一种与国家、民族利益根本脱节的、虚假的‘开放’。”学者陶短房在其文章《要开放,不要“圆明园式的开放”》中如是说,详细内容如下: 

  10月16日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已将圆明园遗址当做警醒的标志,国耻的象征,将圆明园的毁灭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然而,150年前的中国人却并非如此,就在维克多.雨果奋笔疾书、痛斥其同胞野蛮行径的同时,大清国的官民们却似对这座园林的被毁相当默然。第一个向逃亡热河的咸丰皇帝上表要求勤王的封疆大吏袁甲三,和把“忠义血性”挂在嘴边的曾国藩,在其奏疏公文、私函日记中,问到宫殿、陵寝、太庙,却惟独没怎么提到圆明园的劫难;在遥远的浙江海宁濮院镇,有个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农村知识分子沈梓,在他无所不记的《避寇日记》里,对可靠、不可靠传闻记述详尽,却也几乎没提到圆明园。

  这并非纯因为国人的麻木,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尚未树立起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如果说,对“君父之忧”、“社稷之重”尚有些概念,那么对殖民侵略、民族耻辱之类则处于蒙昧状况。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圆明园既不是象征社稷的太庙,也不是象征政权的宫殿,而是神秘的夏宫,是皇帝休闲享乐的皇家私人园林,它的被焚毁,不过是皇家之耻,又与百姓何干?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