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援助非洲:花钱未必讨好

http://www.CRNTT.com   2010-10-25 10:12:40  


 
  友好援助请不动“懒惰”非洲人,工程建设国内雇工

  由于散漫的生活方式和非洲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懒惰”的非洲人让国人难以理解。2010年中国援建安哥拉铁路,当BBC记者采访当地人为何中国人不请他们修铁路时,当地人却说他们只会打仗,不会修铁路。很多情况下,来自中国的援建方不得不从国内招聘工人,铁路修建过程也并未给当地人创造出任何实质性就业机会。

  经济驰援遭遇法律瓶颈,项目建设成本增大

  及其严格的劳动法也困扰着前往非洲的国人。长达70年的英国殖民统让赞比亚继承了完善的司法系统,其中包括非常健全的劳工保护法律条款。前往赞比亚的中国人甚至认为赞比亚法律过于“超前”,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下,雇工从住房补贴到交通补贴甚至丧葬补助却没有丝毫妥协余地。独立的工会组织还会经常要求中国投资者提高待遇、减少工作时长。甚至在被西方称为“人权状况糟糕”的苏丹,也有着非常严格的最低薪酬制度,一旦违规,便要受罚。

  ★“中式援助”招来批评

  中国式投资者简单粗暴,影响援助效果

  10月15日发生在赞比亚的枪击事件并非头一次出现,中国工程项目、在非洲的投资贸易往往照搬国内做法,忽视当地实际状况,发生冲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据《金融时报》报道,早在2006年,中国控股的谦比希铜矿因工资纠纷引发暴乱,6名工人遭枪击。而前一年,该铜矿的一次大规模爆炸造成46人死亡,事故原因不了了之。两起事件不仅对国际铜价造成了短暂影响,还激起了赞比亚国内对中国人的反感。

  优势资源互换型援助被批“新殖民主义”

  中国对于非洲援助停留于政府层级,没有中央级的对外援助部门,也没有西方多样化的NGO组织,更无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具体落实往往指定不同的部委进行。这种包括了援助、投资、贸易为一体、由中国首创的混合模式在西方的援助方式中并不常见,但由于中国早期接受西方和日本援助时,曾有过因缺乏外汇以石油煤炭等资源换取高科技产品的先例,中国在非洲也做同样的尝试:使用对方所拥有的优势作为贷款互换条件,自然资源尤为明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