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中国城市化的全球地位和均衡模式 | |
http://www.CRNTT.com 2010-11-17 08:59:31 |
城市化是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的结合点 文章表示,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在全球普遍陷入衰退的情况下,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的问题是,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和国内一些领域产能过剩并存,货币信贷投放规模较大和实体经济缺乏新增长点,使宏观经济面临资产泡沫化风险。 由于预期因素的主导,以本币数量增加为标志的资本净流入增大,加大了资产价格上涨压力。于是有人提出,中国有可能重蹈日本“失落十年”老路。 出现这种现象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与日本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中国2009年的城市化率约为46.7%,而日本1988年的城市化率为62.1%,仅此一项指标,就可以看到中国仍有巨大的内部发展空间。 对于2010年及今后的经济政策来说,最为可喜的是,在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上各方面终于获得共识。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这是一项意义极其重大的决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现实课题,是稳定扩大内需、防止资产泡沫和抑制产能过剩。扩大内需政策的目的之一,是弥补外需减少进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抑制产能过剩则意味就业岗位的缩减;同时,扩大内需意味货币供应量继续增加,而在微观经济主体面临投资方向选择困难且市场回报率不确定时,会更倾向于从事投机性的避险行为。由此看来,孤立处理三个宏观问题中的任何一项都十分困难。 稳步推进城市化则可能获得解决这三个难题的更大回旋余地。从需求角度看,城市化的推进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住房投资需求将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增加特别是中等收入阶层人数逐步上升,无疑会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对普通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从供给角度看,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需求将有利于消化过剩的产能。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钢铁、水泥等行业存在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将这些生产能力进行兼并重组和提高生产集中度是必要的,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强力推进也会使社会短期成本很高。城市化创造出的投资需求,是消化这些“过剩”生产能力的主要渠道。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化创造的需求,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导向作用,基础设施、制造业、营销网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将获得更加明确的生产方向。从金融体系的资金状况来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至2009年信贷投放量累计高达10万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信贷投放达到6.3万亿元,这是史无前例的。 已经投放的大量流动性需要有效消化。如果没有实体经济扩张的支撑,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可能是另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在明确的城市化政策导向下,巨大的流动性可能不再过多进入到黄金、石油或资本市场,而是流入到与实体经济紧密关联的建设领域。这样,中国宏观经济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局面,城市化健康发展恰恰能将流动性配置到恰当的实体经济领域。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