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双手段调控市场预期显微妙变化

http://www.CRNTT.com   2010-11-26 08:35:18  


 
  第一种:市场预期掉头,各种市场和价格对调控反应积极、强烈,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通胀恶化趋势基本在年底左右得到控制。这是最好的结果,市场预期顺利掉头,通胀得到控制。而且下跌后,经济层面的基础还相对稳定(避免了遭受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后期经济的持续增长还能够支撑国内商品和资产价格。

  第二种:市场反应不够积极,资产价格经过之前调整后,依然维持蠢蠢欲动的上涨势头,通胀恶化趋势和资产泡沫没有稳定控制的迹象。此时,有关部门只能再次加息,利率对经济运行的负面作用滞后累加。

  第三种:在国内通胀盛行和资产泡沫维持的背景下,国际商品和资产价格继续攀升,欧、美通胀逐渐升温,美联储加息之门打开,全球货币政策周期转头。累加的调控政策对国内经济势必存在负面影响。

  第四种:通常利率政策的滞后期是6—8个月,即明年一季度,累加的利率调控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叠加并强烈显现……

  因此,最好的、良性的情况是,市场对政府的姿态应尽快做出理性反应,价格顺势调整,物价基本得到控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才能够稳定。良性的经济增长,伴随着良性的通胀,以及在此过程中渐进的、稳定的升息周期。

  文章指出,市场的反应和预期复杂而矛盾,节奏往往错位。在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国内一些财经评论员和券商研究人士对再次加息的预期比较一致。而这与10月19日首次加息后的市场反应截然相反,当时市场预期利空出尽,年底再次加息没有可能。显然,预期在发生微妙变化。通胀预期转弱,调控预期转强,无疑对国内商品和资产价格利空。不仅如此,政府的高姿态也意味着阶段性调控的重心发生变化——从稳定经济增长阶段性地调整到管理通胀上。换言之,政策的主次顺序有所转换,控制物价引导预期、收缩资金打击囤积,已经成为年底左右的首要政策导向。

  整体上看,阶段性宏观管理重心的转移和明确的调控姿态,将在四季度对国内商品和股市的价格趋势产生利空影响。从最近几次调控的间隔周期,以及行政和市场双手段看,政府的决心坚定,倘若价格反应或市场反应持续钝化,市场预期继续错位,后续的政策叠加仍存在空间(主要是货币政策)。但是,叠加后的政策效应将累积,滞后期过后,效果期的反应将是剧烈和快速的,不仅会给行情周期带来更为猛烈的波动和振荡,而且有害于经济整体运行。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