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夏佑至:“钱云会案”与公民的成色

http://www.CRNTT.com   2011-01-21 10:21:49  


 
  行色匆匆的公民调查团、观察团,内部都经历了激烈的争议。监督政府处置案件的程序,在现场寻找可能的疑点,总结人们普遍存在的疑问,把这些疑点和疑问表达出来,要求得到政府的解答——这些公民观察的要点,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听上去毫无奥妙。在网络成为一种舆论工具,网友围观日渐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事务参与方式后,这些不过是常识。可惜的是,这些常识在“钱云会案”中并没得到检验。

  无数没有亲临现场的网民渴望围观能带来真相,现场的围观者感受到了这种期待,于是有些人渴望亲自发现真相。一些匆忙的结论也许与这种情绪密不可分。从北京匆匆而来的民间机构“公盟”负责人许志永博士,经历了短暂调查后,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结论。网络给了他公布结论的便捷途径,使他以公民调查团名义发布的结论第一时间为人所周知。

  时至今日,“交通事故”的经过,仍有太多版本的叙述和推演,但没有哪个版本可以平息怀疑和争议。公民调查团的急切做法毫无疑问地引来了争议和质疑。和许志永同行的调查团成员,也并非人人认同许志永的看法和做法——不是因为结论本身,而是因为他急于发布结论时,没有遵守调查团应有的程序性安排。

  有时候我觉得,微博是条狗,追得人连撒尿的工夫都没有,更不要说对事实(也是对他们的声誉)负责了。

  知名的媒体人和学者领衔组团,前往乐清,成员之间却针锋相对,不仅对形势的判断迥然不同,甚至连对观察团是否应以团体的方式继续工作,也产生了根本分歧。旁观者也许奇怪:这群人是怎样集合到一起,又是为了什么来到这里?他们做过什么样的准备,是否有一致的目标,打算怎样去实现它们?他们的行动会遵循什么样的规则?他们准备怎么面对公众,又打算如何面对村民和当地政府?

  即便近距离观察,也无法从他们的行动中看出以上问题的答案。他们并不缺乏常识,也不是不懂如何凝聚舆论的力量。可是,为什么行动常与设想背道而驰?当公民观察团的发起人在自己的微博上照搬了许志永的(不够审慎的)结论,其他成员的审慎就变得毫无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