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通胀转型 货币手段亦应调整

http://www.CRNTT.com   2011-02-19 09:22:52  


  中评社北京2月19日讯/去年四季度开始,CPI大幅攀升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央行三次加息、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举措表明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尽管权重调整后以数字表征的1月通胀数据低于预期,但考虑到居住类价格指数快速攀升及通胀中的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显性化,很难判断CPI同比数据已经见顶,因此,抗通胀仍将是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达到治理通胀的目的。

  目前对于此轮通胀性质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轮通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的周期性通胀,反映的是过去两年财政及货币政策刺激下的经济强劲复苏,需求压力是近期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另一种观点将当前通胀主要性质归结为结构性及输入性因素引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治理之策应着重降低企业成本,而不是抑制需求。

  中国证券报发表社评表示,此轮通胀源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货币超发,启动初期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特征。但自去年四季度开始,来自供给层面的冲击逐渐成为通胀的主导因素。因为,从理论上看,货币超发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影响物价:直接导致消费和投资增加;先刺激资产价格膨胀,之后再通过财富效应拉动消费与投资;影响通胀预期,激发商品囤积、惜售等投机性需求。然而,近几个月以来,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同比数据均较为平稳,资产价格呈现区间震荡,投机性行为随着货币紧缩和行政调控而渐趋平息。另外,从2002年至2004年及2007年至2008年两轮通胀的经验看,CPI见顶一般滞后于M1见顶6-9个月,而在此轮通胀周期中,M1早已于去年1月见顶,但CPI却于去年四季度开始加速上行。因此,成本推动已成为当前通胀的主导因素及未来通胀持续上行的主要风险。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