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这样的“孔子”不离奇吗

http://www.CRNTT.com   2011-03-12 11:04:12  


 
  打开平等之门

  作为孔子最重要思想贡献的仁,也与封建的君臣关系有一定关系,但孔子对其作了平等主义的超越。

  封建君臣双方的权利-义务是相互的,彼此都把对方当成自由而有尊严的人来看待,相互以礼相待,尊重对方的权利,履行对对方的义务。而《中庸》所记孔子的一句话最为精练地呈现了“仁”的内涵,:“仁者,人也”。汉代大儒郑玄注曰:“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也即,人相互把对方当成人对待。

  由此也立刻可以看出,孔子突破了特定的君臣关系,而从一般的“人”的角度讨论“以人意相存问”。孔子希望所有人对待所有人都以对方是跟自己一样的人那样。经由这样的转换,平等之门被孔子打开了。

  阿克顿爵士说过,封建制是自由的,但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等级制。孔子坚持复礼,也即坚守封建的自由。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礼制的等级性,他已经注意到有人利用强势地位强制他人。因而,孔子同时提出仁的理念,把所有人置于一般的人的地位,从而,自由的人也获得了普遍的平等。

  孔子的思想结构类似于十七世纪初的英格兰普通法法律家,他们对大宪章所确立的封建的自由进行阐释,把作为贵族之特权的自由,变成了所有人均可平等享有的自由。

  当然,人们立刻会提出两句话,证明孔子或者儒家坚持等级制。

  首先是《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通常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思当然是鼓吹愚民政策。但其实,这句话应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郭店楚简《尊德义篇》中几句话正好为此做了注解:“尊德义,明乎民伦,可以为君”。“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民自有其意,意愿和意志,君必须秉持民意而行。如果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民,强民所难,成为人民的敌人。所谓“知之”,就是教养之。这与《论语》重“教”、重“学”的精神相一致。

  证明孔子主张等级制的另一依据是《礼记曲礼》中一句话:“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里的礼特指礼仪,《礼记》全书所讨论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这类礼仪。礼仪是繁琐的,也需要各种物品。庶人花费不起这些,所以不能要求庶人履行这些礼仪。至于刑不上大夫,意思只是说,对大夫不能仅靠刑罚来治理,首先应当以礼仪约束他们。而一旦他们违礼,也照样予以惩罚,古史清清楚楚地记载贵族被流放、被关押、被判处死刑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说孔子愚民、歧视,均源于对孔子的话语断章取义,而罔顾孔子思想的基本结构。仁和礼是孔子观念的核心,仁的根本含义是人人平等相待,孔子也在实践这一点,这就是“有教无类”。

  自由学术的创造者

  人们常常说,孔子让学术流入民间。其实,在孔子之前没有专业的学术。

  封建时代的君子都是通才,拿其箭戟可以打仗,放下武器可以管理领地,还可以在聚会场合吟诗赋乐。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周易、诗、书等经书,但没有人想到从事学术活动。上古的文献构成礼法,它们是贵族的生活本身,而不是研究的对象。

  因缘际会,孔子创造了学术。孔子一直寻找参与封建治理的机会,最终学术成为他的志业。孔子有意识地整理上古文献,不是为了自家的治理,而是为了传承文明。在此过程中,他对实践中的礼法进行了思考,由此创造出了带有哲学色彩的思想。在整理文献和论述思想的过程中,他创造出了学术。

  教育也就随着学术而诞生了。在孔子之前是没有专门的教育事业的,贵族们是在实践中训练实用性技艺的。孔子既然创造出了专门的学术,也就是自然地创造出专门的教育。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