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文学杂志重新洗牌 文学偶像取代传统作家

http://www.CRNTT.com   2011-04-06 14:05:52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尊重差异化的青春

  2011年03月30日14:56 新民周刊 

  别忘了,文学所做的事情绝不是抹平经验的差异,恰恰相反是发现这种差异。

  记者/何映宇 实习生/王丹彤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为《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却没有固步自封,他一直关注文学偶像办杂志的动态。新出版了什么样的杂志不错,他都会去买一本翻翻,研究一下,卖得火的成功在哪里,关门大吉的又失败在哪里。

  在李敬泽看来,文学期刊正在走向差异化生存的阶段,目标读者是谁,期刊编辑者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这样的话,就可以拥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从而使得自己的杂志至少有了立足之地。

  和《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一样,李敬泽也对这些杂志持宽容的态度,并不认为它们对《人民文学》这样的传统文学刊物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这是胸有成竹还是故作轻松?旁观者未必清,当局者未必迷,听听李敬泽的看法,肯定也是一种启示。

  大家一起做大蛋糕

  新民周刊:继《最小说》、《鲤》、《漫女生》等青春文学杂志后,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以首印100万册的姿态强势出击,你对这些非体制内的文学杂志是否关注?

  李敬泽:这些杂志我都比较关注。首先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作家办刊物,在当代文学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实际上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中也有作家主编杂志的情况,比如《人民文学》历任十多位主编中,就有茅盾、王蒙和刘心武。再往上追溯到解放前民国时期,鲁迅、巴金也都在办刊物,巴金不光办刊物连出版社都办呢。可以说,没办过杂志的作家反而是少数。

  我觉得在正常的文学生态中,作家办刊物是很正常的事,作家除了写作还可以更主动地投入到文学生活中去。通过办刊物,慢慢在更大的范围内把自己的文学理念体现出来。通过自己杂志对作品的判断、对作家的判断,从而去影响特定读者群的特定文学趣味。

  就中国的文学期刊来说,我觉得有一个大问题一直存在,虽然我们文学期刊很多,但是差异化不足。真正有特点,对文学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有力实现这种想法的刊物还是太少太少了。所以一些作家根据自己的理念去办一份刊物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新民周刊:你个人比较欣赏的是哪一本?

  李敬泽:《大方》吧,《大方》办得不错。起码从第一期来看还是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杂志这个东西从长远来看一定是个小众媒介,除非是《读者》,你可以每期发到几百万份,其他的,它一定是高度差异化的体现。所以编辑者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自己的读者是什么。

  新民周刊:你觉得这样的杂志陆续出版,是否会影响中国的文学生态?你觉得这些杂志会不会对传统纯文学杂志产生更大的冲击?

  李敬泽:总体来说是一个好事情,它可以使我们的文学生态更为丰富更具差异性,有这些生机勃勃的生力军参与进来,它只会使这个市场更活跃,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可以看到更多的机会。对于文学期刊的市场本身来说,经常会有记者问我会不会感受到威胁、竞争力和压力,我没觉得受到多大威胁,更多的是感到鼓舞。不是说他们有一个读者就从我们这拉走一个读者。恰恰相反,我相信,越来越多的活跃的参与者会使市场增大而不是萎缩,那么多的作家把他们的个人粉丝都拉进杂志读者这个范围里,会从整体上加强文学杂志的读者群,使得更多的人适应杂志的阅读习惯。说实在话,文学阅读的读者一直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书的阅读比例占据很大的一块,成为阅读的主流,杂志的阅读已经变得不是一种习惯了,很多人已经不习惯于通过杂志来阅读文学作品了。那么这些有市场号召力的杂志的出版会重新培养读者的兴趣。毫无疑问,这些杂志,在市场营销、运作、包装上等方面都很强大,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但是我对这些杂志也有一些我个人的看法:一是觉得作家办的杂志差异化仍然不足,或者说你选择了一个差异化的方向之后,有没有有力地去坚持它。差异化是让一本杂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稳定的读者群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只是表面的包装胜于实质内容,那么这些文学杂志还将面临考验。文学杂志不能靠照片、装帧和摆饰,说到底还是靠作品,抓住分众读者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我感到苦恼的一个问题。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杂志和书还不一样,杂志必须有一个长时段的考虑,而图书只是一个短暂的出版过程。对于杂志编辑团队来说,考验的不是一时的营销策略,还有综合性的能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