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贾平凹:我最关心的是人和人性的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2-02-06 15:10:40  


 
  贾平凹:毛泽东说,“文革”这场运动,是迟早都要来的,因为它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认为,好像是,也好像不是,它实际上利用的是人性的弱点,普通老百姓过日子,也经常发生矛盾,比如一个家庭里,父子关系不行,夫妻关系不行,在一个家里吵吵闹闹的。“文革”在当时是最主要的政治运动,从上往下的,你不参加运动,你不参加当时的组织,好像你就不是一个正常人一样,你就脸上无光,不敢在人面前走动了,它当时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

  这场运动实际上是靠几亿中国人的力量发动形成的,利用了全部参与者的力量。大家都是按照当时的政治教条执行的,人人都在浮桥上,走的人多了,它肯定摇晃,摇晃得厉害,桥板肯定翻,道理就是这样。

  南方周末:《古炉》的故事是从一个小孩狗尿苔眼睛里的世界讲起的,一个有点智障和灵异的孩子,充满象征和寓意,也是你当时的年纪?

  贾平凹:狗尿苔是一个外号,他刚好13岁,正符合我当时的年纪,我熟悉那个年龄段看到的情况,选择一个小孩的眼光来看当时“文革”里发生的事情,有他的灵活性。当时一个地方政权有两派,领导人和支持者全部分成两派,从狗尿苔的角度便于写全部的情况。

  狗尿苔出生不好,人长得很丑陋,性格很怪,自卑胆小,不敢说不敢动,政治上的是非曲直,革命和反革命,他都不理解。他生活这个地方是偏僻的小山区,没人跟他说话,只好和动物、树木、花草对话,想象力丰富,对所有人,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想通过讨好人家,能让他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我在写作过程中,收藏了一块明代的佛像,我看那个佛像就想起狗尿苔来了,一个前世的人,可怜,委屈,丑陋,自卑,好像是个怪胎,却符合那个时代。

  南方周末:以往文学作品表现“文革”这段历史,一般都充满血腥和暴力,《古炉》也写到两派之间打斗,却非常冷静,几乎不动声色,这个叙事基调和那个时代产生了一种巨大反差。

  贾平凹:因为1966年到1968年这段时间是比较血腥的,打砸抢,然后开始对抗,互相打架。我对当时批斗我父亲的那些人也特别仇恨,也想过去报复,但是几十年过去以后,回头来看恨那个人也没用,也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问题,就像一场大风一样,风刮过来以后,小草和大树都在摇,人和东西也在摇,也不是某一个人在特定的时候这种爆发。

  现在回想那一段历史,我觉得就应该很冷静地来写,在人性、人的问题上多深究一点,才能写得很真切,挖掘得更深一些。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很多写“文革”的作品,如果我还采用激愤、控诉性的写法,再带着几分血腥控诉,只是来回过头骂这件事情,骂完也就过去了。

  当时中国社会基层的那种生活很无聊,节奏缓慢,看起来没什么变化的,都是日常琐碎的事情,都是农民的是是非非,突然有一天矛盾就爆发了。写小说也应该是这样,慢慢写,才能把心情、感觉写进去,把小说的味道写进去。基本就是这样来控制的,64万字,写作过程中作家最难把握的就是节奏。

  南方周末:你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个传统好像被今天的文学主流抛弃了。

  贾平凹:“文革”这么大的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再过十几年,参与这个事情的人都快不在了,这个事件当年不许提,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留下来,总归有人要提,就是当时的人不说,后面的人还得说。这段历史我一直想写,怎么个写法,一直不好动笔。我不是对一个运动或者一个事件做评判,我最关心的是人和人性的关系与变化。

  当时我13岁,现在我快60岁了,当年发起、组织、参与的人年纪起码都快七八十岁了,很多人已经去世了。

  这段历史以后可能也有人写,但要写的人,他们都没有经历过。当然,那些没参加过二战的人,也能写出很伟大、优秀的二战作品,但他只能从史料、资料的角度出发去想象,没有实际的感性的经验。

  来源:南方周末 2012年01月11日 10:30  作者:贾平凹 张英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