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今日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3-02 09:18:09  


 
改革动力为何减弱?

  所以,比疾呼继续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反思这样一种现实悖论:在人们已经形成对继续改革开放强烈共识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出现前述种种改革步伐停滞不前的消极情形?也就是说,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家都知道,改革的动力却在削弱,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应该说,既得利益、不正之风、公正缺失、阻碍过大等等因素,都容易导致改革的动力减弱。但这些其实也都还是表象。实际上,按照传统观点,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如果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一项推动时代进步的伟大事业,那么它的真正主人、真正动力源泉,也只能是民众的意志。

  而我们现有的所谓“渐进式改革”,虽然也往往强调要顺应民心,但客观上还是由权力部门自身主导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数年前曾一语中的:“发改委本身就是机构改革的龙头,现在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它。”当改革需要改到过去的“改革者”自身头上,在自己身上动手术,则难以推进就不足为奇了。

改革需自下而上 满足民众利益

  回望30多年的改革史,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改革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最为成功的改革举措,甚至是发轫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之中,才进而获得上层认可推行;而前期各级官员们锐意改革,也往往与他们曾经被“打倒”再“复出”的“先下后上”等经历有关,他们需要借助改革。

  如果再回望5000年的中国历史,则更可以看到,如果改革不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不顺应民众的呼声,不满足民众的利益,那么,它的动力就势必难以为继,而且往往不免遭遇最终的失败,甚至对国家发展酿成巨大的危害。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王安石改革,都是靠自上而下地推行全套改革方案,然而,这些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最终都归于失败,孝文帝的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迅速衰落,王安石的改革为北宋的灭亡埋下隐患,张居正的改革也无法挽救明王朝的命运。如果说改革要敢冒风险,那么,这样的风险无疑也太过巨大。

  历史上更著名的改革当然是商鞅变法,一般认为正是这次改革促成了秦国的强大,然而,商鞅变法也正是由官员和精英主导、漠视和牺牲民众权益和智慧的典型,其改革的主导思想是反智愚民、弱民强国、残民以逞,因此,它确实造就了一个空前强盛的集权帝国,但秦朝统一六国后仅历二世而亡,并且以后历朝历代都逃脱不了这种盛衰周期律,不能不说是与商鞅改革埋下的忽视民众的种子有关,因为,以后的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商鞅的影响,“阳儒阴法”,表面上奉行儒家思想,实质上采取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治国方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