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从马岛之争看国家海洋维权

http://www.CRNTT.com   2012-04-13 09:31:32  


  中评社北京4月13日讯/“从英阿马岛战争中,中国或许能学到一些战略教训:成功的威慑既需要足够的海上实力,也需要坚定的维权意志,同时,在冲突可能存在的地域获得友谊极为重要。”国际先驱导报日前登载叶海林的文章“从马岛之争看国家海洋维权”:

  30年前的4月5日,英国皇家海军特混编队自伦敦起航,驶向1万3千公里以外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水域,两个半月以后,英国人以258人阵亡(含3名岛上平民)、6艘舰只被击沉、34架飞机被击落或坠毁、17亿美元战争费用的代价把阿根廷港的名字改回了斯坦利港。

  谢菲尔德号和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沉没,英军卓越的超远程机动与补给能力等等始终是人们在谈起这场战争的焦点,而至于战争为什么爆发,却不太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英国的角度而言,战争完全是因为阿根廷军政府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蓄谋;而阿根廷人也不讳言这是阿方的主动选择——加尔铁里将军最后被推翻并送上法庭,不是因为他发动了这场战争,而是因为他输掉了战争。

  英国虽然是马岛战争的胜利者,但是,马岛战争除了使得英国已经锈迹斑斑的大国形象得到抛光而暂时闪闪发光以外,并没有给伦敦带来任何重要的战略利益,而且英国此后还不得不花费日益高昂的成本维护马岛的军事存在。显然,避免战争而又继续占有马岛才是英国真正的利益所在,就此而言,从战略博弈的视角出发,可以认为英国的战争责任在于没有能够慑止阿根廷采取武力行动,是典型的威慑失败导致战争爆发。

  那么,为什么英国的威慑策略没有产生效果呢?换句话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阿根廷人断定英国会默认阿军扯下斯坦利港上空的米字旗不采取反制行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