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傅佩荣:究竟何为“中庸”?

http://www.CRNTT.com   2012-05-03 14:56:34  


 
  就字面来说,“中”是中间,“庸”是平常。对任何事情的态度,能采取居中或适中的立场,并且又能合乎平常的要求,就是中庸。换言之,“中庸”的第一个意思是,不要“过与不及”,亦即恰到好处。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所把握的接近此意。

  接着,“中”由中间引申为一个人内在的心意,“庸”由平常引申为恒常。内在的心意表现为“仁”,恒常的要求必须靠“勇”,而连系仁与勇的,正是“智”。这三者合称“三达德”,亦即助人走上正途的“方法”。中庸原为名词,所以有“择乎中庸”与“依乎中庸”的语句。但是它本身也是“方法”,配合《中庸》对“人之道”的界说,亦即“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于是,我们看到“中庸”的第三义,亦即可以代表书名与至高德行的意义。“中庸”即是“用中”,譬如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说得清楚一些,“中”是指人心对善的要求(亦即是“仁”),“用”是指“择而固执之”。人心所要求的“善”,就是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而言,因为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之实现”。再就“用”做为“择而固执之”来分析。“择”所需要的是“智”,“固执”所需要的是“勇”,而前面所谓的“中”(人心对善的要求),则是“仁”。合之正是三达德。

  因此,《中庸》会强调“诚之者,人之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即是人之道,也就是“择善固执”。把握了这四个字,才会进而宣称:君子之中庸,表现为“时中”,亦即“随时以处中”,这要靠“智仁勇”兼备。小人之反中庸,就论于“无忌惮”。一个人只要放弃”择善固执“四字”,不就是“肆无忌惮”了吗?

   正由于择善固执是出于一个人的“诚之”,合乎为人之道,所以可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在此,“尽其性”即是指择善固执到达极点。既然如此,则“人之性”显然应该是“向善”的。《中庸》说:“率性之谓道”,意思是顺着向善的本性走去,即是“人之道”,也正是择善固执。《中庸》在前面十一章之后,很少再提到“中庸”一词,转而多谈“诚”与“君子之道”,其故亦在于此。

   2012年04月28日 16:52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东方出版社出版。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