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专论:台湾流失认同 如何回归中国主体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00:43:03  


 
  上文指出了台湾民众“中国人”认同流失的制度症结,因此,对于台湾主政者的选择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正确处理中国主体性与台湾主体性的关系,使基本政策回归中国主体性;考虑到台湾主体性对其统治正当性的至关重要性,关键是要建立在地意识与中国认同的连结,尤其要排除偏窄和对立的所谓台湾民族主义对基本政策的影响。如果没有去除李扁以来去统化“台独”路线的消极影响,如果没有摆脱短视和功利主义的避统化“独台”道路的诱惑,就无法解决两岸间最深层的结构性矛盾,两岸和平发展就走得不远。

  与此同时,解决这一问题,台湾主政者对两岸前途更应该有一套明确的主流论述。我们知道,否定式的概念或命题是空洞而无意义的,因为它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样,马当局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也是否定式的,它无法应用于解决两岸的实质问题,只是国民党2008年上台之初应付困顿的两岸现状的策略而已,这种专注于“维持现状”的策略只具有阶段性的意义,无助于构建远大的格局。从这一论述,我们只看到国民党对于长期执掌台湾政治的渴望,却难以窥见其希望解决两岸历史性问题的决心。“不独”看起来是对大陆的保证,但只是自我保证,对岛内“台独”势力并无约束力;“不武”更多的是对岛内和美国的安抚,对大陆同样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关键的“不统”则带来更多的质疑和猜测。因此,这种不确定的“三不”论述,不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建立两岸互信的最佳的政策选择,它无益于指引台湾未来发展方向,在它的影响下,民众只需将眼界局限于当下。千里之行,当然始于足下,问题是没有行“千里”之心,足下有何意义?

  我们常常认为,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台湾民众的政治心理会随之发生变化,两岸经济、文化与社会交流可以作为连结认同的纽带,使台湾人对于中国的认同从民族和文化层面发展到政治与主权层面,然而,这更多的是一种逻辑推论。对于普通的台湾民众来说,即使有充分的交流,要他们理解主权的抽象定义,然后理性地思考“中国”的真正意涵和两岸问题的未来出路并不现实。的确,密切的民间交流会有助于强化同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络,但同属于一个民族的意识并不必然地自动地导向同属于一个国家的意识。任何一个民族或族群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下,通过一定的政治安排才能实现和维持,也就是说,这个进程必须要有来自政治体系的制度力量参与其中才能完成。从解决目前存在的认知困惑来说,执政的国民党对两岸前途的明确论述至关重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